南池杂咏五首·溪云
舒卷意何穷,萦流复带空。
有形不累物,无迹去随风。
莫怪长相逐,飘然与我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展开和合拢似乎无穷无尽,在空气中萦绕流动。有形状却又不累赘物体,无形无迹却能随风飘散。难怪总是紧跟着我,因为你是那么轻盈自在,与我不离不弃。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南池:古池塘的泛称,这里指代西湖。
2. 溪云:溪谷间的云气。
3. 舒卷:舒展与收缩,形容云的形态变化。
4. 意何穷:意境无穷尽。
5. 萦流:回旋的水流。
6. 带空:缭绕于天空。
7. 有形不累物:云的形状虽然能看见,但并不依附于物体之上。
8. 无迹去随风:云无形,会随着风消散在空中。
9. 长相逐:长久地相伴相随。
10. 飘然:形容云的轻浮状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南池杂咏五首·溪云》描绘了溪云的形态和特性,诗人通过“舒卷意何穷,萦流复带空”的描绘,表达出溪云的无穷变化和运动不息。接下来“有形不累物,无迹去随风”则说明了溪云的轻盈,它既不拖累其他事物,也不留下痕迹,只是随着风而飘荡。最后两句“莫怪长相逐,飘然与我同”则暗示诗人与溪云之间的共鸣,表达了诗人在面对自然景象时的感悟和自我认同。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意境开阔,给人以深刻的审美体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南池杂咏五首·溪云》是唐代诗人皎然创作的组诗作品之一。这组诗创作于贞元年间(785-805年),此时正值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逐渐走向衰落的历史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皎然因为战乱而开始游历四方,亲近自然,这使他有机会观察和体验各种自然景观,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南池杂咏五首·溪云》中,皎然以溪云为意象,表达了对世事变幻的感慨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唐朝中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化,以及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在这个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对现实不满,纷纷寻求精神寄托,形成了盛唐之后的又一种文化现象——隐逸之风。因此,《南池杂咏五首·溪云》也是皎然在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下,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个人情感和人生态度的作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