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杜牧洛阳重见故事 其二
桃脸韶容柳絮身,江南西洛岂由人。
可怜杜牧空伤感,尚在朋游已丧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桃脸韶容":指的是美人的容貌。其中“桃脸”是对美女面庞的比喻,"韶容"指美好的容颜。
2. "柳絮身":用以形容女子的轻盈体态,这里的“柳絮”通常用来比喻女子婀娜多姿的身影。
3. "江南西洛":中国地理名词,这里分别指的是南京和洛阳。诗人用这个词汇来表达两地之间的地理差异和人文风情上的区别。
4. "可怜":表示同情或爱怜的情感色彩。
5. "杜牧":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杜樊川"。他的作品以七言绝句著称,尤其擅长描绘秀丽的山水景色及表现个人抒怀之情。这首诗作者提到他是为了表达诗人感慨时光流逝及自身际遇。
6. "空伤感":指诗人的感慨无奈以及无法排遣的忧伤之情。
7. "尚在":仍在的意思。
8. "朋游":朋友间的交往与交流,也可以理解为诗人的社交圈。
9. "丧真":丧失真性,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失去原有的品质与精神。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朝诗人黄裳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中通过对杜牧“洛阳重见”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兴衰和人生无常的感慨。首句“桃脸韶容柳絮身”以桃花、柳树的形象比喻杜牧的容貌和才华,暗示他的命运如同花开花落一般,短暂而美丽。第二句“江南西洛岂由人”则强调了杜牧的命运并非个人所能左右,而是受到时势和环境的影响。接下来两句“可怜杜牧空伤感,尚在朋游已丧真”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同情和惋惜,即使杜牧在朋友中游历,也无法掩盖他内心的失落和悲伤。整首诗以生动的形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独到见解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览杜牧洛阳重见故事 其二》的作者是宋代著名诗人黄裳。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公元1045年左右,也就是北宋时期。在这段时间里,黄裳以其雄浑豪放的诗风闻名于文坛,这首诗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在创作这首诗时,黄裳正处在他人生的巅峰期,曾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颇有政治成就。然而,他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却显得有些深沉和哀愁。这或许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在北宋时期,虽然表面上看似繁荣安定,但实际上社会矛盾和问题依然严重存在,尤其是土地兼并问题以及官僚腐败现象。这些问题无疑对黄裳的心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他在欣赏杜牧的洛阳重见故事的同时,也深感历史的沉重和人生无常。
此外,黄裳所处的时代背景也与这首诗的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宋代是一个文人地位较高的时代,文人墨客热衷于探讨历史、咏史怀古。黄裳也不例外,他通过对杜牧洛阳重见故事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思考。在他的笔下,洛阳城仿佛成了一个象征,既代表了过去的辉煌,又预示着未来的衰颓。这种强烈的历史感和忧患意识,使这首诗具有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