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
短篱残菊一枝黄。
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
只言江左好风光。
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却未曾想到,对中原故乡的思念反而让这份凄凉愈发深沉。
去完善
释义
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代表故土;归思:思乡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以清冷的秋景开篇,“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两句勾勒出一幅静谧而略带寒意的画面,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接着,“短篱残菊一枝黄”点明时节为重阳,并通过“残菊”的意象暗示人生的迟暮与漂泊之感。“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则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的荒僻与节日的孤寂。
下片转入内心描写,“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细腻地刻画了游子在异乡的失眠与寂寞,寒夜的漫长仿佛也映射出思乡情绪的无尽延展。“只言江左好风光”看似轻松,实则引出最后的转折——“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这种对比手法将表面的江南美景与内心的故园愁绪形成鲜明对照,使读者深切感受到作者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
整首词结构紧凑,情景交融,语言凝练,既展现了旅途中的自然风物,又深刻表达了游子的羁旅之愁与家国之思,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南宋初期,作者吕本中身处动荡的时代。北宋灭亡后,他随朝廷南渡,成为流寓江南的北方士人。这一年重阳节,词人在旅途中度过,面对江南秋景,内心却萦绕着对中原故土的思念。短篱残菊勾起他对往昔重阳佳节的美好回忆,而眼前乱山深处的羁旅之苦更让他感受到身世飘零之痛。词作在凄清的秋景中融入深沉的家国情怀,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普遍的心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