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昙秀

标题包含
送昙秀
三年避地少经过,十日论诗喜琢磨。 自欲灰心老南岳,犹能茧足慰东坡。 来时野寺无鱼鼓,去后闲门有雀罗。 从此期师真似月,断云时复挂星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苏过(1072年-1123年),字叔党,号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第三子,与其父苏轼、兄长苏迈合称“三苏”。 苏过自幼聪颖过人,深受父亲苏轼的教诲和熏陶...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很少出门,最近却常常沉浸在诗歌的世界里,每天用十天的时间去研究和欣赏诗歌。尽管我已经感到有些疲惫和失望,但我仍然在南岳之地找到了安慰和力量。当我来到这里的时候,寺庙里没有鱼鼓的声音,离开之后,门前倒是多了一些鸟儿的嬉戏。从今以后,我希望我的老师如明月一般指引着我前进,虽然前方道路飘渺不定,但我仍然坚定地追求真理之光。
去完善
释义
1. 送昙秀: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给一位名叫昙秀的僧人朋友。 2. 三年避地少经过:诗人苏过在贬谪期间,与友人昙秀交往较少。 3. 南岳: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是佛教圣地之一。这里比喻诗人自己隐退的心境。 4. 茧足:比喻跋涉艰苦,形容克服困难来到友人处。 5. 东坡:指苏东坡,即苏轼。这里是苏过的父亲。 6. 鱼鼓:僧人的击鱼之声,表示寺庙的安静祥和。 7. 雀罗:麻雀搭建的巢穴,形容门庭冷落。 8. 期师:期待僧人归来的意思。 9. 断云时复挂星河:这里的断云和星河是对照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盼望再次相见的期望。
去完善
赏析
《送昙秀》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相聚的时光,以及别离时的感慨。开篇便提到“三年避地少经过”,表达了诗人流寓他乡的辛酸。紧接着以“十日论诗喜琢磨”来形容与友人的相知相惜,共同探讨诗歌的美好时刻。接下来的诗句则描述了友人对诗人的关爱和支持,使得诗人在困厄中得到了慰藉。诗人在结尾处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美好祝愿,期盼他们日后能够像夜空中的星星一般,相互照耀,彼此陪伴。全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昙秀》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之子苏过创作的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北宋元祐年间(公元1086-1094年)。在这一年间,苏过跟随父亲苏轼在京城生活,曾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等官职。这段时间内,苏轼因与当权者不合,多次被贬谪,苏过也随父亲四处漂泊,仕途并不顺利。 在这个时期,北宋朝廷内部党争激烈,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与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交替执政,政治氛围紧张。苏轼虽然在新党执政时期曾受到重用,但因不满新党的政治改革措施而转向支持旧党,因此在政治斗争中陷入困境。苏过的创作也受到了这种时代背景的影响,他的诗歌作品往往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家国命运的担忧。 《送昙秀》这首诗表达了苏过送别友人时的惜别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在这一时期的人生际遇和时代背景。在这首诗中,苏过用“空山独行客”来比喻自己与友人在这个政治风云变幻的时代所面临的困境,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命运的无常的感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