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鉴
古鉴含灵气象和,蛟龙盘鼻护金波。隐山道士未曾识,
世间纵有应难比,十斛明珠酬未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古镜蕴含灵气,平和气息弥漫;蛟龙盘踞其上,守护金色的水光。深山中的道士尚未识得它的奥秘,
就算世界上真的有相同之物,也难以与之相比;用十斛明珠来换取,也不嫌多。
去完善
释义
1. 古鉴:古代青铜镜的雅称。这里指代铜镜。
2. 含灵:蕴含灵性。
3. 气象和:天气晴朗,气氛祥和。
4. 蛟龙盘鼻:蛟龙,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怪;盘,盘旋;鼻,镜子背面中部凸起的部分。这句诗描绘的是在铜镜背后装饰着一条蟠曲的蛟龙图案。
5. 金波:比喻月光。此处以金波形容镜子反射的月光。
6. 隐山道士:隐居在山中的道士。此处暗指未能识得铜镜价值的世外高人。
7. 世间纵有应难比:即使世间存在其他的铜镜,也难以与这一面相比。
8. 十斛明珠:斛是古代计量单位,一斛等于十斗,十斛即一百斗;明珠,珍贵的珍珠。这句诗意思是即使拿出大量的珍贵珠宝也无法换取这面铜镜。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述古鉴的诗。诗人通过对古鉴的描绘,表达出对古代文化的赞美和对现实的思考。
“古鉴含灵气象和”一句,描绘了古鉴的神韵和气度,体现出古人对智慧的尊重和敬仰。这种尊重体现在对古鉴的精心保护和传承上,使古鉴成为了智慧的象征。
“蛟龙盘鼻护金波”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古鉴的神秘感和庄重感。蛟龙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象征着智慧和力量,这里用蛟龙来保护古鉴,体现了古鉴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隐山道士未曾识”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古鉴的敬仰之情。尽管隐山道士见多识广,但对古鉴的内涵和价值仍然无法完全领悟,这说明古鉴具有极高的智慧和深度。
“世间纵有应难比,十斛明珠酬未多”两句,进一步强调了古鉴的独特之处和珍贵价值。即使世间有很多珍宝,但与古鉴相比,都显得黯然失色。因此,诗人认为用十斛明珠作为报酬,仍然不足以表达对古鉴的敬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文宗太和年间(827-835年),晚唐诗人鲍溶创作了这首描绘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的诗歌《古鉴》。
在这个时期,唐朝已经经历了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国力大不如前。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日益激烈,宦官专权使得政治更加黑暗。这种时代背景下,文人墨客们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和对未来的担忧在诗作中得到反映。
鲍溶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人生的高潮和低谷。他早年曾任幕府从事,后辞官回乡。尽管曾两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但他凭借自己的才情逐渐在文坛崭露头角。然而,尽管他有较高的文学成就,却并未得到朝廷的重用。这些人生际遇使他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对历史和人生产生深刻的反思。
在《古鉴》这首诗中,鲍溶以古鉴为喻,通过描绘古鉴的兴衰,表达了人们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古鉴曾经明亮如新,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尘埃覆盖,失去了原有的光泽。这与人的命运何其相似:曾经的辉煌如同过眼烟云,转瞬即逝。这种感慨既是对个人的自嘲,也是对历史的哀叹。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