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下送僧归闽
汴水悠悠去不回,绿波垂柳眼初开。
日边无意事迎送,海畔有山归去来。
白却人头忙日月,缁飘山衲乱风埃。
此行若到忘情处,拂石猿声后夜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汴水流淌一去不复返,翠绿的河面上垂柳渐渐抽芽。
不在意太阳边缘的事情迎来送往,在海边有山峦让人流连往返。
白头之人忙碌于日常,身穿黑色僧袍在山间飘逸飞舞。
此次出行若是能到达忘记世俗烦恼的地方,拂去石头上的尘埃聆听夜晚的哀猿啼鸣。
去完善
释义
1. 都下:都城之下,指北宋国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2. 释德洪:宋代诗僧,字圆泽,自号云门。
3. 汴水:即汴河,古黄河支流,流经今河南山东地区,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水运通道。
4. 悠悠:悠远的样子。
5. 日边:太阳旁边,比喻皇帝身边或京城附近。
6. 无意事:没有意向的事。
7. 海畔:海边。
8. 有山:指福建武夷山。
9. 归去来:回到山中。
10. 白却人头:白发满头。
11. 缁飘:黑色袈裟随风飘荡。
12. 山衲:山间僧人。
13. 乱风埃:在风埃中穿梭。
14. 此行:此次出行。
15. 忘情处:超脱世俗的境地。
16. 拂石猿声:拂拭岩石的猴子叫声。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都下送僧归闽》中,诗人释德洪以汴水为引子,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他以绿水、垂柳作陪衬,营造一种静谧而宁静的氛围,表现出行者的超凡脱俗。接下来的两句“日边无意事迎送,海畔有山归去来”,则进一步展现诗人的哲理思考。他通过描绘僧人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景象,传达出人生无常和放下执念的禅意。
紧接着,诗人以“白却人头忙日月,缁飘山衲乱风埃”描绘了世俗生活的纷扰与僧侣修行的超脱对比。这两句表明,无论世事如何变幻,内心的平静才是最重要的人生境界。最后,诗人以“此行若到忘情处,拂石猿声后夜哀”表达了对于僧人即将到达的理想境地的向往,同时也隐含了作者自身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与向往。总的来说,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于佛法教义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思考,以及他对离群索静、追求心灵解脱的推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都下送僧归闽》是北宋著名诗僧释德洪(975年-1058年)的一首送别诗。释德洪以诗歌著称,他的诗才横溢,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被誉为“禅宗诗人”。这首《都下送僧归闽》正是他晚期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
创作于1047年至1058年间,此时宋朝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文化繁荣,但佛教的地位和影响已经不如唐代。在这期间,释德洪与苏轼、苏辙等文人雅士交往密切,他们的友谊与相互理解对释德洪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北宋时期,闽地福建地处江南沿海,经济富庶,佛寺林立。由于地理位置偏僻,闽地的佛教教义与实践与中原地区有所不同,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因此,从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送一位僧人前往闽地,既是一次宗教交流活动,也是一次探索异质文化的旅程。在这种背景下,释德洪写下了这首深情款款的《都下送僧归闽》。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