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幸甚得见子玉教授丈得一论其说出于订顽克己铭词致超绝辄借前韵以庆兼呈诸丈幸乞一笑正再拜上 其四
鉴别毫厘岂易哉,逢奇何惜读千回。
充囊未可矜前得,如积薪焉看后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要想准确识别细微差别并不容易,遇到奇妙之处自然要百读不厌。
尽管囊中满是所得,也不能因此而骄傲自满,应该像堆薪一样不断积累知识。
去完善
释义
1. 鉴别毫厘岂易哉:这里的“鉴别毫厘”指的是对事物、学识的精准判断和理解。“岂易哉”表示这并非易事。整句意为准确地辨别和理解学问需要花费不小的力气。
2. 逢奇何惜读千回:指遇到优秀的内容时,多次阅读并深入理解是不应吝惜的。“逢奇”代表遇到优秀或奇特的事物。
3. 充囊未可矜前得:本句表示不要过分炫耀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因为知识是源源不断的,新的知识总会出现。“充囊”为装满袋子,形容获得很多知识;“矜前得”指的是自夸已经得到的知识。
4. 如积薪焉看后来:这句话采用了“积薪”的比喻,意味着人们应该持续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就像堆积柴火一样,要看到后面还有更多的柴火等待被添加。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词表现了诗人对于鉴别事物的认真严谨和谦虚态度。首先,诗中提到的“鉴别毫厘岂易哉”体现了诗人对待事物细微之处的重视。同时,通过描述“逢奇何惜读千回”来表达在遇到新奇观点时,要保持谦逊的态度并勇于深入学习。
紧接着,诗中的“充囊未可矜前得,如积薪焉看后来”意味着不要因眼前的成就而自满,要像堆积木一样,不断学习新知识,充实自己,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对未来。这样的境界无疑是对学者们修身治学的要求,同时也是对个人品格修养的鞭策。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时值宋金对峙,战乱频发,民生疾苦。此时的度正,曾历任国子正、太常博士等官职,期间虽有志向革新朝政,但未能有所建树。然而,他的文人气质使得他在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颇高的成就。这一时期的他深受理学影响,并与著名学者朱熹交往甚密。因此,在面临人生波折及时代困境之时,他以传统的诗词形式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以及内心的向往与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