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雷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深夜里风停浪静,水面如同轻纱般平静无波。真想乘一叶扁舟随波而去,在广阔的江海之间度过余生。
去完善
释义
縠纹:比喻水面细小的波纹;江海寄余生:表示隐居江湖,寄托残生。
去完善
赏析
上阕描绘了一幅悠然闲适却又略带孤独的画面。作者从东坡饮酒归来,发现家童酣睡,敲门不应,于是独自倚杖倾听江声。这一场景既表现出他的洒脱不羁,也透露出一种无奈与寂寞。下阕则转向内心世界,抒发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长恨此身非我有”一句直击人心,道出了每个人在现实压力下的挣扎。而结尾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更是以超然物外的态度表达了他渴望摆脱束缚、追求精神解脱的愿望。整首词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开阔,充分展现了苏轼旷达胸襟与哲学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正值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时。此时的东坡居士已步入人生的低谷,政治上的失意与生活的困顿让他倍感压抑。然而,在这样的逆境中,他并未消沉,而是以豁达的心境面对现实。某个月夜,他在东坡雪堂饮酒至醉,归家时却因家童熟睡而不得入门,于是倚杖静听江声,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充满哲思与超然情怀的《临江仙》。此词通过描写一次寻常的夜归经历,抒发了对人生困境的思索以及对自由无拘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