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同蒋教授单令访竹里

标题包含
同蒋教授单令访竹里
迟日芳郊路,寒暄气已分。 共寻茅屋趣,一醉竹光云。 蕴藉潘怀县,清修郑广文。 衰迟亦何幸,并得友多闻。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胡寅(1098年-1156年),字明仲,号致堂,南宋著名学者、文学家。他是北宋名臣胡宿之孙,祖籍江苏丹阳。 胡寅年轻时就才华横溢,曾中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起居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等职。他主张抗金,反...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春光下的郊区小径,温暖的气息与寒冷的告别。一起探寻那幽静小屋的乐趣,在那翠竹掩映中陶醉于云的奇幻光芒。含蓄如潘岳怀县的雅致,清净修行如郑虔广文的才情。衰老迟缓的我又有着什么幸运之事呢?或许便是能交到诸多学识渊博的朋友。
去完善
释义
1. 迟日:指春日,阳光照耀的日子。 2. 芳郊:春天花草繁茂的郊野。 3. 寒暄:指冬夏,这里指季节交替。 4. 茅屋:这里指的是农村常见的简陋房屋,隐含了诗人追求简朴生活的趣味。 5. 竹光云:指竹林中的光影变化,犹如天上的云彩。 6. 蕴藉:形容人的风度、才情深沉含蓄。 7. 潘怀县:指潘岳,字安仁,曾任河阳令,后来迁怀县令。潘岳以才藻著称,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 8. 清修:指修身养性,清心寡欲。 9. 郑广文:指郑玄,字康成,东汉末年的经学家、教育家。曾任过南郡太守,封为广文亭侯。 10. 衰迟:指年老体衰。 11. 多闻:知识渊博,见闻广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胡寅的作品,描述了与蒋教授和单令在春天拜访竹林的情景。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风光的热爱,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全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哲学思考。 首联“迟日芳郊路,寒暄气已分”描绘了春天的景色,阳光照耀着美丽的花草,寒冷的冬季已经过去,温暖舒适的气候让人心情愉悦。这一联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颔联“共寻茅屋趣,一醉竹光云”则描绘了作者和朋友们一起探访茅屋的乐趣,陶醉于竹林中的光影交错。这里的“一醉”不仅指喝酒后的陶醉,更是指被美丽的景色所陶醉。 颈联“蕴藉潘怀县,清修郑广文”表达了对两位朋友的赞美,他们都是博学多才的人,一个胸怀宽广,一个品行端正。这两句用典,使诗歌更具内涵。 尾联“衰迟亦何幸,并得友多闻”是作者对自己的感慨,年纪虽老,但能结交这么多学识渊博的朋友,实在是一种幸运。这句诗体现了作者对于友谊的珍视和对知识的渴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同蒋教授单令访竹里》是南宋诗人胡寅的作品。胡寅(1098-1156),字明仲,号攀桂山人,徽州绩溪(今属安徽)人。他自幼聪明好学,才学出众,曾任户部郎中、起居舍人等职。他在文学、史学、经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尤以诗名闻于世。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时期,当时国家政治形势复杂,战乱频繁。胡寅在这个时期的人生际遇也颇为坎坷,他曾多次因直言敢谏而触怒权贵,遭受排挤和打压。尽管如此,他仍然坚守自己的信仰和信念,努力为国家民生做出贡献。 在南宋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较为繁荣,士人阶层对于文化教育非常重视。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清高脱俗的象征意义,因此,文人墨客常常以竹为题材进行创作,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操和理想。胡寅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与蒋教授单令一同寻访竹里的情景,表达了他们对于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