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警滞

标题包含
警滞
宾主辨贵白,死生路宜分。 当克即便克,当存即必存。 直须要脱洒,如彼霁月轮。 超然物累上,无复渣滓浑。 不须事黏滞,如咬老树根。 弥年啮不断,岂不妨吾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淳(1892年-1970年),字子庄,号半丁,江苏苏州人。中国著名书法家、篆刻家、诗人。 陈淳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年轻时曾就读于苏州草桥中学,后赴上海求学,先后毕业于上海美术...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宾主应该分辨清楚尊贵与卑微,生死之道应当有所区分。 该克服的就要立刻去克服,该保留的就必须保留. 只要做到不拘束,就像那明亮的圆月一样. 超越物质的束缚,不再被混乱所困扰. 不需要事事都纠缠不清,如同啃咬古老的树根一般. 整年都咬不断,又怎么能妨碍我内心的仁爱呢.
去完善
释义
1. 宾主辨贵白:宾主,指的是来客和主人;贵白,意为珍贵洁白。这句诗表达了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和友谊。 2. 死生路宜分:死生,指生死;宜分,应当分辨清楚。这句话意味着生死之事应该明确区分,不要混淆。 3. 当克即便克:当克,表示应当克服;便克,表示立刻克服。这句诗强调在面对困难时,要立即克服。 4. 当存即必存:当存,表示应当保存;必存,表示一定会保存。这句诗意味着在面临需要保存的事物时,要有信心去保留。 5. 直须要脱洒:直须,必须;脱洒,指摆脱世俗束缚,轻松自在。这句诗强调要抛弃烦恼,保持身心自由。 6. 如彼霁月轮:如彼,如同那样;霁月轮,指雨后天晴时的明月。这句诗用明月的意象来形容心境的明亮与开阔。 7. 超然物累上:超然,超越世俗;物累,物质方面的牵累。这句诗表达了作者超脱世俗、不受物质所困的境界。 8. 无复渣滓浑:无复,不再;渣滓,指杂质;浑,混乱。这句诗意味着内心的纯净,没有杂念。 9. 不须事黏滞:不须,不需要;事黏滞,指事情纠缠不清。这句诗强调了面对问题时要果断处理,不拖泥带水。 10. 如咬老树根:如咬,比喻用力解决;老树根,指困难或问题的根源。这句诗用啃咬老树根的意象来形容解决问题的决心和努力。 11. 弥年啮不断:弥年,长时间;啮不断,指无法彻底解决。这句诗表示长时间努力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12. 岂不妨吾仁:岂不,表示反问,意为难道不;妨,妨碍;吾仁,我的仁爱之心。这句诗表达了尽管问题棘手,但作者的仁爱之心并不会受到影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警滞》,“滞”指的是停滞、阻碍。诗人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他对于人生态度的独到见解。在诗人看来,人生的道路应该明晰分辨,分清生死界限。对待问题,应当果敢决断,不可拖泥带水;同时又要保存自己的本真。这种生活态度就如一轮明月的皎洁,摆脱世俗纷扰,心无旁鹜。超越了物质的羁绊,心灵就会如同明月般纯净无暇,不再被纷繁复杂的琐事所困扰。 接着诗人用咀嚼老树根来比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难与困境。虽然有时困难犹如老树根难以咬断,但我们不必为此而烦恼,因为时间的推移总会解决这些问题,而这并不会妨碍我们善良的本性。诗人告诫人们,面对困难和阻滞,应该以超然的态度去面对,不要执着于其中,这样就能更好地把握人生的方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警滞》是南宋理学家、教育家陈淳的一首劝学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世纪,即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文人士大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道德修养和学问的提升。 在创作这首诗时,陈淳正担任赣州州学的教授,负责教育和培养年轻学子。他关注到当时许多士人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追求名利而忽视了自身品德的修炼。因此,他以这首诗来提醒学子们要珍惜光阴,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陈淳对教育的关注和对学生的期望体现了他作为一名教育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德行高尚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这首《警滞》正是他这一教育理念的体现。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