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月二绝 其二
秋光初破蘂,香远逐人来。
多是蟾宫种,何妨两处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的阳光刚刚照进花朵,香气远远地跟随着人们而来。大多是月亮上的桂花树种类,不妨让它们在两地开放。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蕊":花蕊,这里指花朵开放。
2. "香远逐人来":香气随着风儿飘散,追逐着人。
3. "蟾宫":月亮的别称,源自古代传说中月中有蟾蜍的形象。
4. "种":种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十五夜月二绝·其二》是南宋诗人张侃的咏月之作。诗人在描述明月的同时,也以此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联系与牵挂。
首句“秋光初破蕊”描述了秋天的月光和桂花的香气相互映衬的景象,营造了一种静谧、祥和的氛围。其中,“破蕊”一词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穿透桂花树丛的效果,让人仿佛能闻到淡淡的桂花香。
接着,诗人以“香远逐人来”来形容这种浓郁的香气仿佛在追逐着人们的脚步。这个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还表达了人们被香味吸引而流连忘返的心情。
在诗的后两句中,诗人通过询问月亮上的桂树为何不能在人间同时开放,暗示了人与人之间思念的情感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隔阂,让彼此的心灵紧密相连。
全诗借景抒情,以月亮和桂树的意象,传达了人们在中秋佳节时对家人和朋友的深深思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十五夜月二绝·其二》是南宋诗人张侃于公元1195年所创作的一首诗歌。当时正值金国南侵、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危急时刻,诗人密切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安危。此诗反映出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一方面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另一方面,文人士大夫忧国忧民,心怀壮志,渴望恢复河山。
这首诗以描绘美丽的夜景和赏月为主题,实则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富庶生活的向往以及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虽然自己身处江湖之远,但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疾苦,胸怀大志。这样的背景下,“云屏侍寝”的闲暇时光更显得弥足珍贵,诗人通过描绘画面的美,表达了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国家的深深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