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引银瓶·止淫奔也
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
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
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
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
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
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蘋蘩。
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
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
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
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寄语那些天真单纯的小家碧玉们,千万不要轻易托付终身给他人!

去完善
释义
聘:正式迎娶;奔:私奔;蘋蘩:祭祀用的水草。

去完善
赏析
全诗以“井底引银瓶”和“石上磨玉簪”两个比喻开篇,预示着美满的事物往往容易破碎。随后转入回忆,描述了女子年轻时的美好时光及与男子相遇相爱的过程。诗中的女子因一时的情感冲动,选择了私奔,结果陷入了不幸的境地。结尾处,诗人借女子之口发出警告,告诫其他女子不要重蹈覆辙。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既展现了个人命运的悲剧性,也反映了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作者白居易在其人生阅历逐渐深厚、关注社会现实与伦理道德的阶段。当时的社会对于婚姻礼教有着严格的规范,而此诗便是针对“淫奔”之事进行劝诫。诗中通过描写女子私奔后所遭遇的不幸,展现了封建礼教下女性在爱情与婚姻中的悲剧命运。这一题材的选择源于白居易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以及他秉持的儒家道德观念,旨在以生动的故事和鲜明的形象来警醒世人,尤其是年轻女子要慎重对待自己的婚姻与情感,遵循礼教规范,避免因一时冲动而酿成终身遗憾。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