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南以诗送巴石研屏香几用韵·研屏
天上何有修月斧,巧将余刃斲巴山。
玉蜍清浸婆娑影,正在微雪点缀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空中哪来的修理月亮的斧子?原来是巧妙地利用剩余的力量来雕琢巴山。
玉蟾在清澈的水中留下了美丽的倒影,正好出现在微雪点缀的时刻。
去完善
释义
1. "修月斧":此处化用了李白《把酒问月》中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意象,寓意用神奇的工具修复缺陷。
2. "巴山":指四川东部的巴山山脉,这里代指巴石研屏所源自的地区。
3. "玉蜍":指研屏上雕刻的玉蟾蜍形象,是古人研墨时用作滴水的装饰。
4. "婆娑影":意为舞动变幻的影子,这里形容研屏上玉蜍投射的倒影。
5. "微雪":指研屏上的雪花状装饰,此处以雪花衬托研屏的品质和美感。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精美的画面,令人陶醉。诗人以神奇的想象力,将天上的月亮与地球上的巴山连接在一起,巧妙地将修月斧的传说融入其中。他通过“天上何有修月斧,巧将余刃斲巴山”两句,表达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奇魅力。接下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研屏上婆娑的玉蜍影子,以及那些微雪般的点点装饰,使这幅画更显生动活泼。整首诗通过生动的形象、和谐的音韵和富有哲理的想象,展现了诗人的才情和对自然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朝南以诗送巴石研屏香几用韵·研屏》是南宋诗人洪咨夔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南宋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洪咨夔因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卓越的文学才能而受到朝廷的重视,历任地方官吏,为国家治理献策献力。然而,南宋政治腐朽、民生疾苦,这使得洪咨夔对现实深感失望。
在这一历史时期,南宋政权偏安江南,统治者懦弱无能,国家政治日趋腐化,社会矛盾激化。此外,由于北方金朝的侵扰,南宋疆土分裂,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洪咨夔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间疾苦的同情成为了他创作的源泉。
在这首《朝南以诗送巴石研屏香几用韵·研屏》中,洪咨夔通过对“巴石研屏香几”的描绘,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通过将“研屏”比喻为国家的基石,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在整首诗中,作者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融为一体,展现了其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