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梨花
素质静相依,清香暖更飞。
笑从风外歇,啼向雨中归。
江令歌琼树,甄妃梦玉衣。
画堂明月地,常此惜芳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品质宁静彼此依赖,温暖中散发着阵阵清香。
笑声随风而逝,泪水在雨中共归。
江令感叹琼树的美丽,甄妃梦见玉衣的神秘。
明亮的月光洒满画堂,永远珍惜这美好的时光。
去完善
释义
1. 素质:指梨花的洁白素雅;
2. 江令:指东晋文学家江淹,这里用他作比是为了赞美梨花的美丽;
3. 甄妃:即洛神,相传是曹丕的妃子甄氏,这里用她作比是为了强调梨花的梦幻之感;
4. 琼树:古代传说中美玉做的树,这里用来形容梨花之美。
去完善
赏析
《和梨花》是北宋著名文人、诗人文同的一首咏物诗,通过描绘梨花的形态与气质,赞美了梨花的高洁品质。这首诗歌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造诣,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诗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梨花以人的情感和行为。如“笑从风外歇,啼向雨中归”一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梨花盛开时随风摇曳的优美姿态和在雨中凋零的悲伤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梨花的喜怒哀乐。
其次,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强调梨花的品质和魅力。如“素质静相依,清香暖更飞”两句,将梨花宁静的外表与浓烈的香气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梨花的美丽与芬芳;又如“江令歌琼树,甄妃梦玉衣”两句,将江令和甄妃这两位古代文人名士与梨花联系起来,表达了梨花具有高雅气质和高贵身份的象征意义。
再次,诗人通过对梨花的赞美,传达了其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如“画堂明月地,常此惜芳菲”一句,表达了诗人身处繁华世界的感慨和对梨花的怜爱之情。这种情感既有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体现了诗人深沉的人生哲学。
最后,整首诗语言优美,节奏明快,韵律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修辞手法,将梨花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陶醉不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梨花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其作者是文同。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科举制度对文人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文化事业发展迅速,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文同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才华横溢,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然而他在官场上并不得意,曾多次被贬谪。这些人生经历使他更加关注民生疾苦,关心国家的治理,从而形成了他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思想。
文同在春天欣赏盛开的梨花时,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短暂,同时也联想到了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的现状。他借梨花的形象表达了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在和梨花这首诗中,他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梨花的美丽,同时通过对梨花的赞美,揭示了人生的哲理,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