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楼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翻滚的海浪像云朵般来来往往,北风吹过,带来阵阵雷声。站在四面环楼的阳台上,我拉起窗帘,静静地躺在床上看着远处的山峰在狂风暴雨中显得更加险峻。
去完善
释义
1. 西楼:古代楼宇的名称,可以指代富丽堂皇的楼阁或者文人墨客聚集的场所。
2. 曾巩:字子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世称“南丰先生”。
3. 海浪如云:形容海浪翻滚如同云朵般壮观的景象。
4. 去却回:表示海浪涌动起伏的状态。
5. 北风吹起:北风指冬季寒冷的风,这里代表寒冷的天气。
6. 数声雷:描述打雷的声音连续不断。
7. 朱楼:红色的楼阁,这里指代西楼。
8. 四面:四周。
9. 钩疏箔:把帘幕挂起来。疏箔是指稀疏的帘幕。
10. 千山:指很多山峦。
11. 急雨:猛烈的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象:大海波涛汹涌,宛如云雾翻滚;北风呼啸而至,夹杂着阵阵惊雷。诗人通过“海浪如云”、“北风吹起数声雷”这两句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将大自然的壮丽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海浪如云去却回”更是凸显了海水翻涌起伏的动态美,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海风的吹拂。
在诗人眼中,楼宇、大海与风雨雷电等元素构成了一个和谐的世界,它们共同演绎着自然的韵律。面对这样壮观的景象,诗人选择在“朱楼四面钩疏箔”的地方俯瞰整片海域,感受着自然界的威力。“卧看千山急雨来”则表现了诗人在观察这一景色时的姿态,他安然地躺在楼阁之中,欣赏着这大自然所呈现出来的令人叹为观止的一幕幕画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楼》是北宋诗人曾巩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49年,即北宋时期。这一时期,曾巩作为文坛才子,与欧阳修、苏轼等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他曾任翰林学士,后因病辞官,归隐田园。
在曾巩生活的时代,北宋政权逐渐稳固,经济文化日益繁荣。然而,官场腐败、党争激烈等问题依然严重。曾巩在政治生涯中,曾多次因直言敢谏而遭到贬谪。尽管如此,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关心民生,关注社会问题。
在创作《西楼》时,曾巩已经离开了朝廷,回归故里。他登上西楼,俯瞰家乡的美景,感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反映出曾巩在经历了宦海浮沉之后,对于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