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世之二
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须苦苦用机谋?
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让一切顺其自然不必刻意追求,又何必费尽心机谋求呢?
有充足的三餐就足以满足生活所需,只要有一帆风顺的机会就能取得成功。
生活中的事情总是生生不息,何时才能彻底解决?
害人最终也会害己,这种伤害何时才能结束?
最好的方法是与人为善,化解纠纷而不是结仇。让我们回过头来审视自己,重新开始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莫强求:不要强求;
2. 用机谋:使用心机计策;
3. 饱三餐饭:吃三顿饭,指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4. 知足:满足于现状;
5. 一帆风:一帆风顺;
6. 可收:可以收获;
7. 事生事生:事情滋生事情;
8. 何日了:什么时候结束;
9. 害人人害:害人终害己;
10. 几时休:何时能停止;
11. 冤家宜解不宜结:矛盾应化解而不应加深;
12. 回头看后头:回头看看身后的事情。

去完善
赏析
《叹世之二》这首诗是明朝著名文人唐寅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诗中通过对生活中种种现象的观察和反思,揭示了人生无常、功名利禄皆是过眼云烟的道理,鼓励人们顺应自然、珍惜当下、避免无谓的纷争和纠葛。
首句“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须苦苦用机谋?”强调了命运的不可预测性,认为人的努力与才智无法改变天命。因此,人们在追求成功和名利时应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过于执着地使用心机权谋。
第二句“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意味着在生活中应当满足于基本的需求,例如温饱,而不必过分追求荣华富贵。即使拥有一时的顺风顺水的机遇,也应见好就收,以免因贪得无厌而招致祸患。
第三句“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警示人们世事难料,烦恼无尽,苦难和困扰会伴随着一生。这是对于人生困境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世俗纷扰的一种超脱心态。
最后一句“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提醒我们要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避免与人结怨。这样不仅有利于个人的内心安宁,也有利于社会和谐。总的来说,这首诗启示我们要豁达、洒脱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苦,勇敢地面对现实,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实现心灵的解脱和提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叹世之二》是明代著名文人、画家唐寅的一首咏史抒怀诗。这首诗作于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正值唐寅人生低谷时期。
唐寅年轻时才华横溢,因科举舞弊案而仕途受挫,心情沉痛。在此背景下,他感叹世人皆为名利所累,缺乏真诚和善良的品质,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良知去换取短暂的荣华富贵。这种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反映出唐寅对人生的无奈和对世道的悲哀。
此时,明朝正处于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君主荒淫无道,宦官势力嚣张,科举制度败坏,民生疾苦严重。唐寅通过这首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民众疾苦的关注。他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现实世界的虚伪和人性的堕落,展现了身处乱世之中的文人志士的忧国忧民之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