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士取血和墨写藏经乞颂
欲书火后旧时经,剔血和煤字字真。
未举笔前全藏了,闻弦应有赏音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要写那火后的老经卷,请用热血来梳理每一字。
还未动笔却已满是心事,知音应能听出琴声中的真情。
去完善
释义
1. "火后":意指火灾之后。这里可能指的是寺庙被焚毁的经过。
2. "剔血和煤":描述僧人用剔下的血与墨混合书写经文的过程。"剔血"意味着割破手指以取得鲜血。"和煤"是指将鲜血与墨汁混合,用以写字。
3. "字字真":指僧人所写的每一个字都是真实的,反映了他的真诚。"真"在此可理解为真实、真诚。
4. "未举笔前全藏了":意指在僧人开始写作之前,他已经完全理解并掌握了所有需要记录的经文。
5. "闻弦应有赏音人":意味着听闻此事的人中应该有能够欣赏和理解这种行为的知音存在。其中,"闻弦"表示听到某件事情的意思,而"赏音人"则指的是知音、理解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法薰法师,他在经历了一场火灾之后,为了修复受损的佛经,毫不犹豫地割破自己的手指,用鲜血调和煤炭来抄写经文。在抄写之前,他已经完全理解了佛法的奥义,因此他相信,当他开始书写时,一定会有能够欣赏和理解他这份虔诚的人出现。这首诗充满了宗教信仰的力量和对真理的追求,展现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一化士取血和墨写藏经乞颂》是宋朝诗人释法薰的一首七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60年至1279年之间的宋王朝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佛教文化达到了高峰,许多僧人都在寻求宗教精神的提升和传播,这也反映了宋代民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
释法薰(生卒年不详)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僧,他的诗歌作品主要描绘了自然景观、禅意哲理及社会现象等。在诗人的生活中,他曾游历四方,广结善缘,结识了许多文人雅士和高僧大德。此外,他还积极参与佛经的翻译和编辑工作,为传播佛教教义作出了贡献。
在这个时期,宋代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繁荣,儒、释、道三教并立。佛教在宋代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和支持,寺庙数量和僧人数量都有所增加。同时,宋代的科举制度也对文学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种背景下,释法薰以血和墨书写佛经,表达了他对佛教信仰的虔诚和对文化传承的热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