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阻风寄呈楚州韦中丞
垂钓京江欲白头,江鱼堪钓却西游。
刘伶台下稻花晚,韩信庙前枫叶秋。
淮月未明先倚槛,海云初起更维舟。
河桥有酒无人醉,独上高城望庾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长江边垂钓想等到白发苍苍,江水中的鱼儿易于捕获却向西方游去。
刘伶台前稻谷花儿正在黄昏时分绽放,韩信庙前的枫叶在秋天里渐渐变色。
淮河上的月亮尚未明亮,我已经凭栏等待;海上的云彩刚刚兴起,我又要解开船缆。
河边的桥上虽有美酒,却没有要一醉方休的人,只能独自登上高耸的城楼,遥望那曾经熟悉的庾楼。

去完善
释义
1. 京江:泛指长江下游一带。
2. 刘伶台: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刘伶为西晋名士,嗜酒如命。
3. 韩信庙:在淮安市淮安区;韩信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统帅。
4. 淮月:指淮河的月色。
5. 倚槛:靠在栏杆上。
6. 海云:指淮水上的云雾。
7. 维舟:系船停泊。
8. 河桥:指位于淮安市淮安区的一座古桥;
9. 庾楼: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高楼意象,多代表高楼上的观景与感叹世事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江淮地区秋日风光的诗篇,作者借淮阴阻风的机会,将当地的景色和历史故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首联以京江的白发老翁为引子,描绘了江鱼的游动和渔人的垂钓;颔联通过刘伶台、韩信庙等地标性建筑,展现了江淮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底蕴;颈联描述了淮月未明时倚栏眺望的场景,以及海云初起时船只待发的情景;尾联则以河桥的酒肆和高城的庾楼为象征,表达了诗人独自品味当地风光的心境。全诗层次分明,韵律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淮阴阻风寄呈楚州韦中丞》这首诗是许浑在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创作的。此时他正经历着一次前往扬州的旅程,但遭遇了淮阴的风阻,从而暂时停泊下来。在这段时间里,诗人除了欣赏美景、记录生活,还萌生了向楚州韦中丞倾诉的想法。
当时正值唐代晚期,宦官当道,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诗人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愈发感到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艰难。虽然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用,但他的内心始终充满了忧虑和感慨。在这样的境况下,诗人将他的感慨寄托于诗句之中,通过描绘淮阴的美景和自己的经历,表达出对时局的关切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