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调马
鸳鸯赭白齿新齐,晚日花中散碧蹄。
玉勒斗回初喷沫,金鞭欲下不成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鸳鸯羽毛红润如初,牙齿如新切割般整齐,在傍晚的花丛中悠闲地散步。它们在马儿回转时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但马儿的金鞭并未落到鸳鸯身上,使得它们不必因为恐惧而嘶鸣。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鸳鸯:这里指的是两匹马。
2. 赭白:马的毛色,呈浅褐色。
3. 齿新齐:指马的牙齿新且整齐。
4. 晚日:傍晚的太阳。
5. 花中:在花丛之中。
6. 碧蹄:绿色的马蹄。
7. 玉勒:指精美的马络头。
8. 斗回:争胜。
9. 喷沫:指马儿喘息时口鼻喷出的雾气。
10. 金鞭:华贵的马鞭。
11. 欲下不成嘶:指马儿想要嘶鸣却未能成功。

去完善
赏析
《看调马》是一首描绘骏马和骑手关系的诗。从诗歌题目来看,“看调马”意为观看训练有素的马匹。诗人以鸳鸯赭白来形容马匹的颜色,暗示这些马匹具有优雅的气质。“齿新齐”则表达了马匹的牙齿整齐、锋利,展示了它们健壮的体魄。在“晚日花中散碧蹄”一句中,诗人通过描述马匹在夕阳下的花朵中漫步的场景,进一步展示马匹的风采。此外,诗句中的“散碧蹄”还意味着马匹举止从容,毫不拘谨。
接下来两句“玉勒斗回初喷沫,金鞭欲下不成嘶”描述了马匹昂首挺胸、斗志昂扬的神态。“玉勒”指的是马的缰绳,象征着马匹的高贵气质;而“金鞭”则代表了骑手的手腕,展现了骑手精湛的技艺。这两句诗表明马匹在与骑手配合时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自信,仿佛在与对手一较高下。然而,即便在面对挑战时,马匹仍然显得沉着冷静,丝毫没有慌乱的表现。
总的来说,《看调马》这首诗通过对马匹的细致描绘,展示了马匹优雅的风度和勇敢的品质。同时,也体现了骑手与马匹之间的默契关系。整首诗在塑造形象方面做得非常成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看调马》是唐朝著名诗人韩翃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唐朝贞观年间(公元756年),正值安史之乱时期。韩翃在当时担任节度使,负责边防军事事务。在这个特殊时期,国家局势动荡不安,战乱频繁。
在这段时间里,韩翃的人生际遇也颇为坎坷。他曾多次率兵出征,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但也因此与家人聚少离多,感情疏离。同时,他还受到了朝廷的猜忌和排挤,一度被贬职流放。尽管如此,韩翃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坚信国家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在安史之乱时期,唐朝社会矛盾激化,边疆危机严重,百姓疾苦。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韩翃依然能够关注民间生活,用诗歌描绘出调马场景的生动画面,展现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