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二首
朱弹星丸粲日光,绿琼枝散小香囊。龙绡壳绽红纹粟,
蛮山蹋晓和烟摘,拜捧金盘奉越王。
日日熏风卷瘴烟,南园珍果荔枝先。灵鸦啄破琼津滴,
何人刺出猩猩血,深染罗纹遍壳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子弹般的小颗粒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绿色的藤蔓上挂着小巧的香囊。轻薄如龙的丝绸里包裹着一颗颗红色的果实,仿佛是雨后春笋般从山间冒出来。清晨,伴着轻烟,人们开始采摘这珍稀的果子,并将它们盛在金盘子里献给越王。
每天,轻柔的风吹散着瘴气,南方的果园中,荔枝总是第一个成熟。神奇的是,当乌鸦啄开荔枝时,汁水就像琼浆玉液般流淌出来。这些如猩猩血液般的果汁,深深地渗透在果壳的纹路之中,使得每一颗荔枝都显得鲜艳欲滴。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龙绡:一种轻纱,此处指荔枝的薄皮。
2. 蛮山:泛指南方地区。
3. 踏晓:天刚亮就出门。
4. 和烟:烟雾笼罩之中。
5. 金盘:精美的盘子。
6. 越王:指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
7. 熏风:和煦的南风,含有湿热之气。
8. 瘴烟:热带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9. 南园:泛指南方园林。
10. 珍果:珍稀水果。
11. 灵鸦:传说产珠的小乌鸦。
12. 琼津:传说中神仙饮用的美酒。
13. 猩血:红色,形容荔枝外壳的颜色。
去完善
赏析
《荔枝二首》徐夤
此诗通过对荔枝的描绘,展现了其鲜红欲滴、饱满圆润之美,同时也借荔枝之鲜美表达了自己对南粤风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诗中将荔枝比喻为星辰、绿琼枝、香囊等物,充分显示出荔枝的美丽与珍贵。通过灵鸦啄破琼津滴,“何人”刺出猩猩血等生动形象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荔枝鲜艳的色彩以及诱人食欲的滋味。这首诗不仅是对荔枝的赞美,也是对生活美好的歌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荔枝二首》是五代十国时期著名诗人徐夤所作。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唐时期(937年-975年),即公元10世纪中叶。在这个时代,中国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相对繁荣,特别是南唐的首都金陵(今南京)成为了文人士大夫们的活动中心。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徐夤正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曾在南唐担任官职,但由于时局不稳和政治斗争激烈,他的仕途并不顺利。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徐夤并未放弃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反而将心中的感慨融入诗作之中。
在这首《荔枝二首》中,徐夤通过对荔枝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借荔枝之口,抒发了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感慨。在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徐夤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精神,以及他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