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
夕阳秋更好,敛敛蕙兰中。
极浦明残雨,长天急远鸿。
僧窗留半榻,渔舸透疎篷。
莫恨清光尽,寒蟾即照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里的夕阳更为美好,静静地收敛在蕙兰之间。
遥远的岸边还残留着雨水的痕迹,广阔的天空中有大雁急切地飞向远方。
僧人的窗户下留下半榻空间,渔船穿过稀疏的篷布。
不要遗憾清光的消逝,寒冷的月光将会照亮天空。
去完善
释义
"夕阳秋更好":“夕阳”指的是落日的余晖;“秋”指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所以诗人认为在秋天看到夕阳,比春天的夕阳更美好。
"敛敛蕙兰中":"敛敛"在此诗句中形容蕙草和兰花的聚合;"蕙兰"代表香草,是一种象征美德的植物。这句的意思是秋日傍晚,蕙草和兰花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更加秀美。
"极浦明残雨":"极浦"意思是遥远的水边;"残雨"指刚停的雨。这句诗描绘了远方水边的景色在雨后阳光下显得分外明亮。
"长天急远鸿":"长天"意指广阔的天空;"急"表示快速飞行的样子;"远鸿"为远方的雁群。这句话的意思是雁群在广阔的天空中迅速飞向远方。
"僧窗留半榻":"僧窗"是指僧侣居住的窗户;"半榻"意味着床铺的一半。这句话的含义是僧侣在窗前休息,只占用床铺的一半空间。
"渔舸透疏篷":"渔舸"是渔船的意思;"疏篷"指稀疏的船篷。这句诗描述的是渔船在夕阳下的江面上行驶,透过稀疏的船篷可以看见渔夫劳作的身影。
"莫恨清光尽,寒蟾即照空":"莫恨"是劝诫之意;"清光"在此指清冷的月光;"寒蟾",是古代对月亮的一种称谓。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为即将消失的夕阳而遗憾,因为寒冷的月光很快就会洒满夜空。
去完善
赏析
《夕阳》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傍晚,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夕阳下的美景和自然界的生机勃勃。首联“夕阳秋更好,敛敛蕙兰中”,点明了诗的背景是秋天傍晚的夕阳时分,同时以蕙兰为喻,表现出了夕阳的柔和与美丽。颔联“极浦明残雨,长天急远鸿”,则进一步描绘了远处的水面和天空的景象,分别以残雨和远鸿的形象来展现大自然的广阔与壮美。颈联“僧窗留半榻,渔舸透疎篷”,则以僧人和渔夫的生活场景,展现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尾联“莫恨清光尽,寒蟾即照空”,则是提醒人们不要因夕阳的消逝而感到遗憾,因为寒冷的月光同样会照亮夜空,传递出的是诗人豁达的人生观和对自然的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夕阳》是唐朝诗人郑谷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这首诗以“夕阳”为题材,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僖宗年间(873-888年),这个时期正是唐朝晚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疾苦。
在这个时期,郑谷经历了科举失利、官场沉浮等人生际遇。他曾在科场上多次受挫,直到晚年才得到一官半职。他在官场上也曾受到排挤,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为权势所动。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慨。
在唐僖宗年间,唐朝已经走向衰落,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外族入侵严重。这个时期的文人墨客多怀有忧国忧民之心,他们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的关注。郑谷也不例外,他的许多诗作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在《夕阳》这首诗中,郑谷通过对夕阳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他用夕阳作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待。这首诗既展现了郑谷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也反映了他对这个时代的担忧和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