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探得南字
谪宦情牢落,穷通理更谙。
读书闲不废,事道古何惭。
昔喜邻州守,尝陪后乘骖。
西湖游未厌,北海饮方酣。
蹑屐登云峤,扪萝访竹庵。
鹭涛千顷雪,鹫岭万堆蓝。
姤遇时难一,睽离岁忽三。
陪京方接畛,归省会同参。
士子文宗愈,朝廷礼问聃。
好留君左右,俄领郡东南。
岁旱钱仍贵,民饥命不堪。
下车宽赋役,露冕训田蚕。
画舸乘春别,新书卜日覃。
牙旗风发发,瑞节虎眈眈。
龙凤吴王国,烟霞古佛龛。
荷香轻泛浦,桂子静飘岚。
草泽行吟苦,兰陔奉养甘。
子文无愠色,夷甫足清谈。
物外冥天籁,樽前据石楠。
惟应怜旧尹,渔钓负江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被贬官的情怀落寞,通达与困厄的道理更明了。
虽处闲散却依旧阅读不倦,遵行道义从未感到羞耻。
曾经喜欢毗邻州的太守,时常陪伴其车马。
在杭州西湖游览不觉厌倦,在汴京北海欢宴正浓。
穿着木屐登上高山,攀援着青藤拜访了竹林庙宇。
白浪滔滔如千顷白雪,山峰如鹫岭堆积着万里深蓝。
相逢的时机难得一遇,别离的时光忽已三年。
靠近京城地域相接,回家探望一起参与祭祖。
文人学者以文章尊崇韩愈,朝廷礼遇询问老子之道。
好的方法是留在你的身边,暂时负责南方的郡政。
干旱岁月钱粮仍然珍贵,百姓饥饿无法承受重负。
上任减轻赋税和徭役,戴着朝冠教导农民耕作。
乘坐装饰华丽的游船告别春光,新书准备等待吉日发行。
牙旗猎猎展风,符节显贵望族。
龙飞凤舞的吴王都城,烟雾缭绕的古佛寺。
荷花香气弥漫在水边,桂花静静飘落在山间。
草根民间行走辛苦,采摘兰花奉养父母甘甜。
你有文人的淡雅之色,阮籍之辈足可谈论。
超越尘世享受自然的声音,酒席之前依靠石头上的绿荫。
只该可怜旧时的县令,江边垂钓辜负了江山美景。
去完善
释义
1. 谪宦:贬谪的官员。
2. 情牢落:形容心情郁闷。
3. 穷通:困厄与显达。
4. 事道:从事儒家之道。
5. 邻州守:相邻州的太守。
6. 后乘骖:皇帝的随从。
7. 西湖:杭州的西湖。
8. 北海:北京的金海湖。
9. 蹑屐:穿着木屐。
10. 云峤:高山。
11. 扪萝:攀援葛藤。
12. 竹庵:竹林中的寺庙。
13. 鹭涛:形容西湖的水波荡漾。
14. 鹫岭:灵鹫山。
15. 千顷雪:形容湖面如雪。
16. 万堆蓝:形容山峰如蓝色堆积。
17. 夬遇:相遇。
18. 暌离:离别。
19. 陪京:陪都,指北京。
20. 方接畛:刚刚接壤。
21. 归省:回家探亲。
22. 士子:读书人。
23. 文宗:文学上的宗师。
24. 朝廷:皇帝和大臣们。
25. 礼问聃:尊重儒家的礼仪。
26. 好留:希望挽留。
27. 俄领郡:短时间内就担任郡守。
28. 仍贵:仍然昂贵。
29. 民饥:百姓挨饿。
30. 命不堪:生命难以承受。
31. 下车:到任伊始。
32. 宽赋役:减轻赋税和徭役。
33. 露冕:公开表明身份。
34. 训田蚕:教导百姓农耕养蚕。
35. 画舸:装饰华丽的大船。
36. 新书:新的政策或法规。
37. 卜日覃:选好日子公布。
38. 牙旗:军队指挥用的旗子。
39. 瑞节:吉祥的象征。
40. 龙风:皇帝的车驾。
41. 吴王国:吴国统治的区域。
42. 烟霞古佛龛:烟雾弥漫的古寺。
43. 荷香:荷叶的香气。
44. 桂子:桂花。
45. 草泽:荒地。
46. 行吟:边走边吟诗。
47. 兰陔:长满兰花的田间小路。
48. 奉养:侍奉供养。
49. 子文:历史上的贤能之士。
50. 无愠色:没有愤怒的表情。
51. 夷甫:历史上著名的清谈家。
52. 足清谈:足以谈论人生哲理。
53. 物外:世俗之外。
54. 天籁:自然的声音。
55. 樽前:酒桌前。
56. 石楠:一种常绿灌木。
57. 旧尹:前任官员。
58. 渔钓:钓鱼。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送别的诗,作者陈襄通过描写自己的经历和对世事的感悟,表达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
诗的开头,陈襄描述了自己被贬谪后的心情和处境,但他仍然坚定地追求真理,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在阅读古籍的过程中,他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接下来,陈襄回顾了与朋友的美好时光,一起游览西湖的美景,品味北海的美酒,登上高山,探访竹林庙宇。这些美好的回忆使他在离别之际更加感慨万千。
随后,陈襄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期许。他希望与朋友能再次相聚,共同探讨文学和哲学的问题。同时,他也祝愿朋友在新的岗位上能够取得成功,为人民谋福祉。
在诗的结尾,陈襄以物外之音和举杯痛饮的形象,表现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他相信,只要两人心中始终有对方,即使相隔千里,友情也能长存。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送别探得南字》,是宋朝诗人陈襄所著。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960年至1127年之间。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文学艺术方面,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和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创作这首诗时,陈襄正处于他人生的转折点。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多次被贬谪。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不同地区的人们和生活,从而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和创作素材。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
在这个时代,宋朝的政治体制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科技和文化发展迅速。然而,外部威胁和内部矛盾仍然存在,这使得许多文人士大夫产生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他们在诗歌中表达了这种情感,希望通过文学的力量唤起人们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责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