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黄、刘二尊师
庐山两道士,各在一峰居。
矫掌白云表,晞发阳和初。
清夜降真侣,焚香满空虚。
中有无为乐,自和与世疏。
道尊不可屈,符守岂暇馀。
高斋遥致敬,愿示一编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在这遥远的地方,怀着深深的敬意向你们致意,并希望有一天能收到你们所赐予的一卷经书,以启迪我的心灵。
去完善
释义
高斋:指作者自己的书房;遥致敬:从远方表达敬意;一编书:泛指经典著作或心得体悟。
去完善
赏析
全诗分为六个部分,层层递进,展现了韦应物对两位道士生活的赞美以及自身的精神寄托。开篇点明主题,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两位道士隐居于庐山的画面,“矫掌白云表,晞发阳和初”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让人仿佛看到两位道士悠然自得的身影。接着,“清夜降真侣,焚香满空虚”描绘了一幅清净祥和的场景,突出了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随后,诗人通过“中有无为乐,自和与世疏”揭示了道士们内心世界的安宁与满足,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精髓。最后两句“高斋遥致敬,愿示一编书”,将视角拉回到诗人自身,既表现了他对道士们的尊敬,也透露出他渴望获得精神指引的愿望。
整首诗语言清新淡雅,情感真挚深沉,通过对道士生活的刻画,反映出韦应物对理想人生的追求。诗中既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有对现实束缚的无奈,形成了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张力,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升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大历年间,正值韦应物辞官闲居时期。彼时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寄情山水,在庐山游历时结识了两位修道高人。这两位道士分别隐居于庐山的不同峰峦,过着与世无争的清修生活。韦应物深受其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感染,遂写下此诗遥寄敬意。诗中既描绘了二位尊师清虚自在的修道生活,也流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