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州华严庵访一持上人
江乡十载别,江畔二旬留。园草日以绿,故人空白头。看花逢旧国,卷幔对湍流。惆怅东风晚,随师下小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江边已经分别了十年,这次却在岸边留下了二十天。花园里的草日渐翠绿,而我的朋友们却都已经满头白发。看着花想起了过去的时光,放下窗帘面对急流的江水。在春风中感到忧愁,和师傅一起走下了小楼。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端州:指广东省肇庆市。
2. 华严庵:佛教寺庙名称。
3. 一持上人:作者的朋友,和尚的尊称。
4. 江乡:指江河湖畔的农村。
5. 江畔:江边,河流的沿岸。
6. 园草:园中的草木。
7. 日以绿:日益繁茂。
8. 故人:旧交,老朋友。
9. 空白头:头发花白,形容年老的模样。
10. 旧国:指端州,故乡。
11. 卷幔:拉起帷幔,幔,帷幕。
12. 对湍流:面对着奔腾的溪流。
13. 惆怅:伤感失意的样子。
14. 东风晚:春天的晚风。
15. 随师:跟随师傅,此处指的是一持上人。
16. 下小楼:从楼上下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诗人与故人在华严庵重逢的场景。首联表达了诗人离别故乡已有十年之久,而此刻在华严庵却与故人相处了两旬。这十年的岁月沧桑在颔联中被巧妙地展现出来,“园草日以绿”暗示时间的流逝,而故人则已生白发,可见岁月的无情。而在尾联中,诗人用“惆怅东风晚”传达出与故人共度美好时光的短暂以及时光荏苒之悲凉。
整首诗以客观的描述和细致的观察展现出诗人的深厚情感,同时也传递出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深刻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端州华严庵访一持上人》是何绛所作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清朝时期,具体时间无法确定。在清朝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变革,如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的“文字狱”,使得文人墨客们必须谨慎地表达思想感情,以免触怒当权者而受到严厉的惩罚。
何绛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他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压抑的时代背景下。他在诗中抒发自己的情感,通过拜访华严庵的一持上人的经历,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纷扰、寻求内心宁静的愿望。这种愿望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反映了人们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对精神寄托的需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