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行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已经过半,阳光照在南阳西边的小镇上,柔嫩的桑叶覆盖了村头的小屋。轻盈的柳枝随风摇曳,水塘里的波纹点点,仿佛是春雨落下的痕迹。披着蓑衣的牧童正在放声歌唱,而篱笆边则有一个穿着红裙的女子在悄悄张望。身上的衣服已被雨水打湿了一半,此时主人家刚好送上热气腾腾的黄粱饭和炖鸡,让人感受到田园生活的质朴与美好。

去完善
释义
1. 春半:春天已过去一半。
2. 南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3. 柔桑:嫩绿的桑叶。
4. 村坞:村庄,村落。
5. 娉娉:形容女子身材婀娜。
6. 垂柳:柳树,枝条下垂。
7. 回塘:曲折的池塘。
8. 蓑唱:指穿着蓑衣的牧童在唱歌。
9. 牧牛儿:放牛的孩童。
10. 篱窥:透过篱笆观看。
11. 茜裙:红色裙子。这里指穿红裙的女子。
12. 半湿解征衫:衣服被春雨稍微打湿,解下晾晒。
13. 主人:此处指农家主人。
14. 馈鸡黍:送上鸡肉和黄粱米饭。

去完善
赏析
《村行》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农忙时节的乡村景象。诗的开头以“春半”和“南阳西”的地理概念点明了时间和地点,随后通过“柔桑过村坞”的描绘展现了春季万物复苏的场景。
接着,诗人运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春雨中的柳树和池塘,“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两个对偶句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有音韵美感,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而后,“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这两句则展示了乡村生活中的人物活动。悠扬的笛声、头戴斗笠的孩子,以及躲在篱笆后面悄悄观察的女孩,这些形象共同构成了乡村生活的生动画面。
最后,“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则进一步表现出了农民的热情好客。在春雨中劳作的农民解开潮湿的衣衫,收到了主人家丰盛的食物招待。这也预示着辛苦劳作后的满足与喜悦。
综上所述,《村行》是一幅生动的乡村画卷,表现了农民们辛勤劳动、热情好客的生活场景。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村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描绘农村风景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846年左右,此时的杜牧已经年过半百,在官场浮沉多年,对人生的感悟颇深。
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晚唐时期,国家政治腐败,宦官专权,朝政混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杜牧虽身居高位,但他深知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于是将情感寄托在诗歌之中,通过对农村风光的描绘,表达自己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