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望驿台

标题包含
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望驿台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朝中叶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的诗歌通俗易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人们喜爱。 白居易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留在家中的人思念远方的旅人,而漂泊在外的游子也同样怀想着故乡,这种情感交织成了一曲深沉的离愁。
去完善
释义
望驿台:元稹所在东川的一处驿站;扑地花:盛开到极致而低垂至地面的花朵,暗喻时光流逝。
去完善
赏析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将长安与东川两个空间并列呈现,既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变化,又表达了深切的人文关怀。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描绘了诗人居住环境中的静谧画面,柳树作为传统文学中的离别意象,暗示了他对友人的眷恋。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则转向元稹所在的东川,用扑地的落花隐喻时间的飞逝和人生的无常。第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巧妙连接两地,强调了无论身处何方,人们面对的都是同样的四季轮回和生命规律。最后一句“居人思客客思家”直抒胸臆,点明主题——无论是安居者还是远行者,都因距离而生出绵长的思念。整首诗语言质朴却意味深长,情景交融,体现了白居易诗歌平易近人又饱含深情的特点。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元和年间,当时白居易与好友元稹分处两地。元稹被贬谪至东川,而白居易在长安。两人常以诗文唱和,寄托思念之情。此诗便是白居易为回应元稹《望驿台》之作。时值春日,诗人身处靖安宅中,触景生情,遥想友人所在之地的景色,感怀彼此天各一方,思乡念友之情油然而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