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标题包含
天地得正气,四时无易心。 生来本孤节,高处独千寻。 月影龙蛇动,风枝箫籁吟。 如何枫与柳,亦拟傍清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珪(1019年-1085年),字禹玉,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出生于世家大族,自幼勤奋好学,年轻时便以文才著称。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王珪进士及第,历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他在任内勤...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天地怀抱浩然之气,四季更替却初心不改。 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具有坚毅的品质,高洁的品性让世人敬仰。 月光映照下,犹如神龙吐珠;风声萧瑟时,又如凤鸟哀鸣。 为何枫叶和柳树也要靠近清凉的树荫呢?因为它们也需要在炎热的夏日得到一丝凉意。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四时:四季。 2. 易心:改变心意或态度。 3. 孤节:独立高耸的竹子节。 4. 千寻:形容极高或者极长。 5. 龙蛇:此处形容月亮的影子映照在竹子上像龙蛇舞动。 6. 箫籁吟:形容风吹过竹子发出的声音如音乐般动听。 7. 如何:为何。 8. 枫与柳:两种常见的树木。 9. 傍清阴:靠近凉爽的树荫。
去完善
赏析
《竹》这首诗借竹子展现了中国文人精神中的孤独和坚韧品质。首联“天地得正气,四时无易心”表现了竹子不畏艰难、始终如一的品质;颔联“生来本孤节,高处独千寻”强调竹子与生俱来的孤独和高傲。颈联“月影龙蛇动,风枝箫籁吟”描绘了竹子在风中摇曳的姿态,凸显其柔韧而不折的风骨;尾联“如何枫与柳,亦拟傍清阴”则通过对比枫树和柳树,进一步强调了竹子的高尚品质和独特气质。全诗以竹为题,赞美了竹子坚定不移的精神风貌,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志趣和对品格坚守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王珪的《竹》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他本人也是北宋的一位著名文人官员。这首《竹》诗以竹子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独特见解和赞美之情。 在这个时期,王珪的生活经历丰富,他曾担任过多个职位,包括翰林学士、尚书左丞等。他的官场生涯波澜不惊,但也曾遭遇过挫折。他在担任尚书左丞期间,因为直言进谏,触怒了皇帝,被贬谪到地方任职。 这个时期的北宋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儒家思想继续主导社会观念,士人阶层对社会影响深远。在这个背景下,王珪的诗歌创作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的作品多关注民生和社会问题,充满了人文关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