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梢月
院静无声。
天边正、皓月初上重城。
群木摇落,松路径暖风轻。
喜揖蟾华当松顶,照榭阁、细影纵横。
杖策徐步空明里,但襟袖皆清。
恍若如临异境,漾凤沼岸阔,波净鱼惊。
气入层汉,疑有素鹤飞鸣。
夜色徘徊迟宫漏,渐坐久、露湿金茎。
未忍归去,闻何处、重吹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校园内寂静无声,此刻正当皓月升上城楼之际。树木摇曳着,松间小径温暖宜人。月亮洒下光辉映照在亭台楼阁,一切景物都在月光下显得如此清晰。手拿着拐杖在明亮的月光中缓缓前行,衣襟和袖口都沾满了清凉之气。仿佛来到了一个奇幻的世界,波光粼粼的水面映衬出宽广的堤岸,平静的水面让鱼儿惊慌失措。清凉的空气直抵天空,让人猜想是否有仙鹤在夜空中飞舞啼鸣。夜色越发浓重,时间仿佛停滞,久坐之后露水湿润了铜柱。在这美妙的时刻,我实在舍不得离去,似乎听到了远处悠扬的笙乐声。
去完善
释义
1. "天边正、皓月初上重城":皓月,明亮的月亮;重城,多层城墙的城市。这句话描绘了月亮在城市的上空升起的美景。
2. "群木摇落":群木,指树林;摇落,指树叶飘落。这句描述了秋天时树林中树叶飘落的景象。
3. "松路径暖风轻":松树,这里指代沿着松树林的路;暖风,温暖的微风。这句话表现了行走在路上感受到的舒适氛围。
4. "喜揖蟾华当松顶":揖,作揖,表示敬意;蟾华,即月亮;松顶,松树的顶部。这句话表达了看到月亮挂在松树顶部的欣喜之情。
5. "照榭阁、细影纵横":榭阁,建于水边的亭台楼阁;细影,月光下的影子。这句话描述了月光照射在水边的亭台楼阁所产生的美丽光影。
6. "杖策徐步空明里":杖策,拄着手杖;空明,天空明亮。这句话表现作者在月光下悠然漫步的场景。
7. "恍若如临异境":恍若,好像;异境,不同的境地。这句话表达了一种置身于梦幻般美景的感受。
8. "漾凤沼岸阔":漾凤沼,泛指水边湿地;岸阔,岸边宽阔。这句话描绘了湿地岸边开阔的景象。
9. "气入层汉":层汉,云层。这句话描述了夜晚凉爽的空气仿佛融入了云层之中。
10. "疑有素鹤飞鸣":素鹤,白色的鹤;飞鸣,飞翔并鸣叫。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空中白鹤的遐想。
11. "夜色徘徊迟宫漏":夜色,夜晚的天空;徘徊,缓慢移动;迟宫漏,形容夜深时分。这句话表达了夜晚时间流逝的感觉。
12. "渐坐久、露湿金茎":渐坐久,慢慢坐了很久;露湿金茎,露水湿润了金色的茎杆。这句话描绘了长时间静坐后所见的露水景象。
13. "未忍归去":未忍,不忍心;归去,回去。这句话表达了对这种美景的不舍之情。
14. "闻何处、重吹笙":闻,听到;重吹笙,再次吹奏笙。这句话暗示了远处传来悠扬的笙乐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作者在月明之夜漫步松林的体验。首先,作者通过描述“天边正、皓月初上重城”和“群木摇落,松路径暖风轻”,构建了一个宁静的月光照耀下的松树林场景。接下来,他进一步强调了这个环境的独特性:“喜揖蟾华当松顶,照榭阁、细影纵横。” 在这里,月亮宛如一团明亮的火炬悬挂在松树之巅,为周围的亭台楼阁披上一层迷人的光影。
然后,作者开始游走在这片美丽的夜光中:“杖策徐步空明里,但襟袖皆清。” 这意味着他在月光下漫步于松树林,感受着四围清新凉爽的空气。这种氛围让他仿佛置身于一个遥远的仙境,那里有宽阔的水面,鱼儿在水中轻盈游动;有层峦叠嶂的高峰,云气在山脉间缭绕,似乎还有仙鹤在其中飞舞。
随着夜幕深沉,宫殿里的钟声悠悠回荡。盘桓已久,诗人开始感受到露水的湿润,那露水打湿了铜柱。此时,已近深夜,但他仍然陶醉于此情此景,不忍离去。最后,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远方传来的笙歌,这让他更加流连忘返。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松梢月》是南宋著名词人曹勋的一首描写山水风光的词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在这段时间里,曹勋虽在朝廷担任要职,但对当时的政治现状和权力斗争感到厌倦,因此时常远离官场,游历名山大川,以寻求心灵上的宁静。
在创作《松梢月》时,曹勋正身处江南一带的山水之间,领略着江南水乡的美景。他在游览的过程中,被松树挺拔的姿态所吸引,于是便有了这首描绘松树风光的词作。在词中,他通过对松树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坚韧不屈的精神品质和对美好人生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