菡萏亭
日高过竹湖水光,风长入座荷花香。
交红映绿满渠下,各有意态随低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太阳照耀在竹叶上,反射出的水光和湖面的波光交相辉映;微风吹过,使得坐着的宾客都能闻到荷花的清香。红色的荷花与绿色的荷叶交织在一起,覆盖了整个水面;各种荷花姿态各异,有的高昂,有的低垂。
去完善
释义
菡萏:荷花的别称。
亭:指荷花亭。
日高过竹湖:太阳升高,阳光穿过翠竹洒在湖面。
水光:湖面的波光粼粼。
风长入座:微风拂过,吹动着荷花摇曳生姿。
荷花香:荷花的香气四溢。
交红映绿:形容荷叶与荷花相互映衬,红色与绿色交错,画面生动和谐。
满渠下:满溢在沟渠中。
意态:意境姿态,这里指荷叶、荷花形态各异。
随低昂:随着高低起伏的荷叶随风摇曳。
去完善
赏析
《菡萏亭》是宋代诗人文同创作的一首描绘夏日风光的诗。这首诗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炎炎夏日中荷花、竹子和湖水的美景。在诗人的眼中,这不仅仅是一幅自然画卷,更是一种人生哲理的体现。
“日高过竹湖水光”描述了太阳透过竹叶洒在湖面上,形成波光粼粼的景象。这里“过”字用得巧妙,既表现了阳光的照射,又暗示了时间的推移。紧接着的“风长入座荷花香”则描绘了微风吹拂,荷花的香气弥漫于整个空间的情景。这里的“长”字形象地刻画了风的动态和持续不断的特点。
接下来的“交红映绿满渠下”进一步展示了红花绿叶相互映衬的美景。其中“交红映绿”巧妙地描绘出荷花的多彩与生机勃勃,“满渠下”则突显了荷花遍布的场景。而结尾的“各有意态随低昂”更是表达了荷花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形态特点。
整首诗将大自然的绮丽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传达出了诗人的悠然自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此外,诗人通过对荷花、竹子和湖水的描绘,还隐含了人生的起伏与高低贵贱的观念。诗人以荷花的姿态各异来隐喻人生百态,展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菡萏亭》这首诗出自北宋文人、画家文同之手,创作于公元960-1127年间,正值北宋中期,也是文人画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代,北宋王朝虽然相对安定,但仍有边患和朝政问题。文同作为士人阶层的一员,他在早年求取功名时遭遇了一些挫折,但在而立之年已考中进士。此后,他历任地方官,任职期间治理有方,颇有政绩,深受百姓爱戴。文同善于文学、书法、绘画,尤其擅长墨竹技法,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艺术珍品。
在担任洋州知州期间,文同在公务之余发现了当地的美景,并创作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诗作。《菡萏亭》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对“菡萏亭”周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