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洞
群山如削水如渑,一洞清音气味凝。
风送松声归远壑,日移猿影下垂藤。
林僧倚杖看泉脉,野客横琴坐石棱。
回首碧岩钟动处,云台犹在最高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群山峻峭,流水激荡,一个山洞传来清澈的声音和独特的气味。
微风吹过,松涛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遥远的山谷;阳光照耀下,猴子身影映在垂下的藤蔓上。
山林中的僧人倚着竹杖欣赏泉水流动,山里的游客弹琴坐在岩石上。
回头看那碧绿的岩石钟声响起的地方,云台峰仍然屹立在山顶的最高层。
去完善
释义
1. 群山如削:意思是山势峻峭,如同被削平过一样。
2. 水如渑:这里的水指的是流水,“渑”是古代的一种美酒,此处的意思是形容水流清澈如同美酒一般。
3. 一洞清音:指一处声音清幽的山洞。
4. 气味凝:指清音洞中的气氛宁静且带有清香的味道。
5. 风送松声:风吹拂松树发出的声响。
6. 归远壑:指声音传向远方山谷。
7. 日移猿影:太阳移动时,看到猴子活动的影子。
8. 下垂藤:指山谷中垂挂下来的藤蔓。
9. 林僧倚杖:描绘一位山中僧人依靠着手杖。
10. 看泉脉:观察泉水流动的迹象。
11. 野客:山野间的隐逸之士。
12. 横琴坐石棱:描述了在岩石上抚琴而坐的情景。
13. 回首碧岩钟动处:回头看那钟声回荡的碧绿山岩处。
14. 云台犹在最高层:指云雾环绕的最高山峰之上。
去完善
赏析
《清音洞》这首诗篇以一幅壮丽山水画卷呈现在眼前,诗人通过对山、水、洞、风、松、日、猿、林僧、野客等元素的描绘,构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首联“群山如削水如渑”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群山的峻峭和水流的激荡。颔联“一洞清音气味凝”则突显了洞穴的神秘氛围,仿佛能够听到那清澈悠扬的回响。颈联中的“风送松声归远壑”和“日移猿影下垂藤”则是动静结合,使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尾联“回首碧岩钟动处,云台犹在最高层”,则以景色变幻与钟声萦绕收尾,使人感叹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的结合。整首诗情感深沉,寓意深远,既有景物的直观描绘,又富有哲理思考,表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深厚的文学素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清音洞》是南宋诗人黄非熊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五言绝句。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具体年份不详。在南宋初期,社会动荡不安,金兵南侵,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背景下,黄非熊选择隐居山林,寄情山水,创作了大量描绘自然景色的诗篇。
黄非熊生活在一个动乱的时代,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眷恋。在他的笔下,自然景色变得栩栩如生,给人以宁静祥和的感觉。《清音洞》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品。诗中以“清音洞”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在同一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然而,正是这种时代背景,使得许多文人墨客选择了归隐山林,追求精神的超脱。黄非熊也不例外,他在山水之间找到了心灵的寄托,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这些诗篇不仅展示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也反映出他对时代的深刻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