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有感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自从河南遭遇战乱,四方灾荒不断,兄弟们不得不各自分散逃生。望着天上的月亮,心生感慨,便把这些情感写下,寄给浮梁的大哥、於潜的七哥、乌江的十五哥,以及远在他乡的符离和下邽的弟妹们。
如今这个动荡的时期,我们的家业已经失去,兄弟们离家在外,各自东西。战后在荒凉的土地上重建家园,而亲人们却仍在流亡的路上。
如同失群的孤雁,我们在遥远的地方相互挂念;又像秋天的蓬草,被风从根部吹散,四处漂泊。
让我们共同看着明亮的月亮,心中涌起泪水,同一时刻,我们的思乡之心在五个地方共鸣。

去完善
释义
1. 河南:黄河以南,这里指河南府,今洛阳市。
2. 关内:函谷关以内,这里指关中地区。
3. 浮梁:古县名,唐时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一带。
4. 於潜:古代县名,属杭州,在今浙江省临安市一带。
5. 乌江:今安徽和县。
6. 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
7. 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
8. 世业:世代相传的家业。
9. 羁旅:客居在外。
10. 干戈:战争。
11. 九秋:秋季的九月。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时期,家人分散各地的悲凉景象。诗人以月亮为背景,寄托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通过描述家园破败、兄弟失散的场景,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无奈。同时,诗中还表现了人们在困难时期的相互关爱和支持,体现了亲情的可贵。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堪称古代描绘战乱时期家庭离散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望月有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所创作的一首怀乡诗。在这个时期,白居易因为直言敢谏,触怒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段低谷期,远离家乡和亲人,倍感孤独。
这一时期,唐朝的藩镇割据问题严重,国家政治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而白居易本身也因为性格耿直,不畏强权,多次上疏陈情,希望能够改善国家的政治现状。然而他的努力并未得到朝廷的认可,反而受到了排挤和打压。这使得他深感忧虑和无奈。
在这种背景下,白居易创作了这首《望月有感》,表达了他在远离家乡的旅途中,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国家政治和社会民生的关心,以及他作为一位士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