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漕李实夫四首 其三
千里长城手,如何在广州。
共谈天下事,莫上斗南楼。
瘦露封侯骨,忠怀报国秋。
丁宁北来鴈,边信怕沉浮。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翻译中,要注意保证原文的意义和韵律得到保留与体现。
千里长城手中的勇士,为何在广州?
我们一起谈论国家大事,不要登上那座斗南楼。
他的骨头消瘦得像被封侯的人,他忠诚的心如同秋天的国度。
叮咛那来自北方的大雁,边境的信件担心沉浮不定。
去完善
释义
《广东漕李实夫四首 其三》是南宋诗人戴复古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注释如下:
1. “广东漕”:指当时的广东省转运使李实夫。
2. “手”:手中、手上。
3. “如何”:怎么,如何。
4. “在”:在……地方。
5. “共谈”:共同谈论。
6. “天下事”:指当时国家大事。
7. “莫上”:不要登上。
8. “斗南楼”:指广东名胜古迹之一。
9. “瘦露”:形容身材消瘦,露骨。
10. “封侯”:古代诸侯国君的封号。
11. “骨”:指骨架、骨头。
12. “忠怀”:忠诚之心。
13. “报国秋”:指为国效力之秋。
14. “丁宁”:叮咛。
15. “北来鴈”:北方飞来的大雁。
16. “边信”:边疆消息。
17. “沉浮”:升降不定,指书信传递不稳定。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忧国忧民情感的七言诗。诗人以“千里长城手”形容李实夫的英勇和才能,但他却在广州这种远离边疆的地方。接下来,诗人描绘了与李实夫一起谈论国家大事的场景,暗示了他们之间的默契和志同道合。
第三句中的“瘦露封侯骨”展现了李实夫具有坚韧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他的忠诚心怀着报国的壮志。在诗歌的最后,诗人提醒北方飞来的大雁,边境的信使不能沉没,要有稳定的传递。这首诗通过描绘李实夫的形象和对国家的忠诚,表达了对国家安全的忧虑和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广东漕李实夫四首 其三》是南宋诗人戴复古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47年左右,正值南宋末期。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金朝和南宋的对立时期,战乱频发,民生疾苦。
戴复古作为南宋的一位著名文人,一生经历了许多风雨。他曾跟随父亲游历四方,见惯了民间的困苦生活。后来,他因为家贫无法承担学费,不得不放弃科举考试,以教书为生。然而,他对诗词的热爱并没有因此而减弱,反而更加勤奋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在这一时期,戴复古结识了李实夫,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李实夫是一位广东漕运官员,他在任期间关心民生,廉洁奉公,深受百姓爱戴。戴复古对他非常敬仰,因此写下了这组诗来赞美他的品德和政绩。
在这首诗中,戴复古通过对李实夫的赞美,表达了他对公正廉洁、关心民生的官员的期望。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贤能之士的渴望和对贪官污吏的痛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