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公堂置酒群彦咸集作诗呈学中诸先辈且用叙别

标题包含
公堂置酒群彦咸集作诗呈学中诸先辈且用叙别
汉有郡文学,儒宫所宗师。 稚圭虽叹滞,邓禹犹愿为。 圣朝兴庠序,内外振新规。 嗟余介且拙,性与丘壑宜。 青衫起泮水,六见开辛夷。 经术聊辨惑,文章非振奇。 群英何济济,屈就董生帷。 讲习良可乐,敩学交相资。 但观芹藻长,不恤颜鬓衰。 忽传太学命,飞诏下天涯。 自省草茅贱,岂称廊庙知。 亲友颇敦迫,黾勉趋官期。 生平好古心,或冀伸此时。 偶兹春奠毕,将与诸生辞。 浊酒多如渑,颁贶自守麾。 乡饮久不讲,礼意犹可追。 高阁矗丹槛,公堂焕云楣。 裒衣二百众,齿发叙尊卑。 笾豆俨在列,鹓鸿来有仪。 珍饔荐瑶觞,虽醉尚肃祗。 式燕固云喜,有行尤怆离。 勉旃重勉旃,修业戒荒嬉。 黼绣在德义,金玉惟书诗。 豫章生拱把,群木共葳蕤。 养之得其性,自有凌云枝。 又如甽浍流,不息趋天池。 居乡为闵参,得志慕皋夔。 当令竹帛间,炳炳令名垂。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朱长文(1039-1104),字游,号乐圃,江苏苏州人。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学者、文人,尤以经学和史学见长。 朱长文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朱公绰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对朱长文的影响很...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汉朝设立郡文学,儒家学者作为其中的领袖。 少年们虽然成长缓慢,邓禹仍然愿意加入他们。 如今国家大力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各地学校都焕发出新的气象。我本人能力平平,更适合归隐山林。 身穿青衫的士子们在泮水边聚集,这已是第六次看到辛夷花开。我精通经典,但并非才华横溢的人。在这里,众多英才济济一堂,都拜倒在董生的帷幔之下。研习学术令人快乐,相互学习可以共同提高。我们只需关注学问的增长,不必担忧容颜的衰老。 忽然传来太学的任命消息,千里之外的诏书如同飞来一样。反思自己的地位低微,哪里敢在朝廷上献计献策。亲朋好友不断催促,让我勉力赴任。但愿这次可以实现平生热爱古典的心意。 刚好春祭刚刚结束,我将与学生们告别。成坛的美酒就如咸阳的水一样多,从这里开始守护我的指挥权。家乡的酒会已经很久没有举办了,礼仪之意仍然存在。高楼大厦犹如红色的栏杆,公堂之上雕梁画栋。200名学生按年龄、地位排序入座,秩序井然。餐桌上的菜肴和酒水准备妥当,虽然没有醉意,但仍保持严肃。宴会固然喜悦,离别却让人心伤。希望诸位学子能够勤奋努力,不要荒废时间。德艺双馨才是最美的风景,诗歌是对理想的最好记录。培育一棵树木,让它在风雨中茁壮成长,总有一天它能凌空展翅。就如同小河之水汇聚成海,不断地奔向前方。身处乡村应如闵子骞,得志之时应以皋陶、夔舜为榜样。让你们的名字在史册中熠熠生辉!
去完善
释义
1. 汉有郡文学:汉代设立地方教育机构,称为“文学”。这里指汉代设立的郡县学校。 2. 儒宫所宗师:儒家学术的殿堂,即文学领域的主要导师。 3. 稚圭虽叹滞:稚圭指汉代文学家王褒。这里引用他的故事,表明即使贤能之士也有困厄之时。 4. 邓禹犹愿为:东汉将领邓禹,曾拜伏于汉光武帝刘秀门下求学。这里表示即便如邓禹这样的武将,也对学问有所追求。 5. 圣朝兴庠序:圣朝,这里指宋代;庠序,古代学校。这是说宋朝振兴教育制度。 6. 内外振新规:内,指国内;外,指国外。这里表示宋代大力推广新的教育法规。 7. 嗟余介且拙:诗人感慨自己性格耿介、愚钝。 8. 青衫起泮水:青衫,古代文人的服饰;泮水,古代学校的所在地。这是说诗人从地方学校起步。 9. 六见开辛夷:辛夷,一种早春开花的植物。这里暗示诗人已经是第六次见到辛夷花开。 10. 经术聊辨惑:经术,儒家经典的研究;辨惑,辨别疑惑。这是说诗人在学业上努力分辨是非。 11. 文章非振奇:振奇,施展才华。诗人认为自己在文学创作方面并无特别出众之处。 12. 群英济济:形容人才济济。 13. 屈就董生帷:屈,委屈;董生,指董仲舒,西汉著名儒生。这里表示众多英才投身教育事业。 14. 讲习良可乐:讲述研习儒家经典的乐趣。 15. 敩学交相资:敩,学习;交相资,互相支持、帮助。 16. 但观芹藻长:芹藻,喻指学子;这句表示只关注学生的成长。 17. 不恤颜鬓衰:恤,担忧;颜鬓衰,容颜衰老。这是说诗人关注学生成长而不在意自己的衰老。 18. 忽传太学命:太学,古代最高学府;这句表示突然接到任命,要离开地方学校到太学任教。 19. 自省草茅贱:草茅,指民间;贱,地位低微。诗人自嘲出身卑微。 20. 岂称廊庙知:廊庙,朝廷;知,了解。诗人认为自己的才学不足以在朝廷受到赏识。 21. 亲友颇敦迫:敦迫,催促。 22. 黾勉趋官期:黾勉,勉力;趋,奔赴;官期,任职的时间。 23. 生平好古心:诗人表示自己热爱古代文化。 24. 或冀伸此时:冀,希望;伸,施展。诗人期待在太学教学时实现自己的抱负。 25. 偶兹春奠毕:春奠,春季祭祀;毕,结束。 26. 将与诸生辞:辞,告别。诗人将要与学生们告别。 27. 浊酒多如渑:渑,音míng,古代赵国的水名,以出产美酒闻名。 28. 颁贶自守麾:颁,分发;贶,礼物;守麾,地方长官。这是说地方长官分赠礼物。 29. 乡饮久不讲:乡饮,古代农村的一种宴饮活动;不讲,停止举办。 30. 礼意犹可追:礼意,礼仪的意义;追,追溯。 31. 高阁矗丹槛:高阁,楼阁;矗,耸立;丹槛,红色的栏杆。 32. 公堂焕云楣:公堂,学校礼堂;焕,明亮;云楣,形容屋顶的高大。 33. 裒衣二百众:裒衣,聚集在一起的学生;二百众,众多的学生。 34. 齿发叙尊卑:齿,年龄;发,头发;叙,按顺序排列;尊卑,地位和辈分的差异。 35. 笾豆俨在列:笾豆,古代宴会中盛放食物的器皿;俨,整齐地摆放。 36. 鹓鸿来有仪:鹓鸿,比喻品德高尚的人;仪,风度、礼仪。 37. 珍饔荐瑶觞:珍饔,美味佳肴;荐,献上;瑶觞,美酒。 38. 虽醉尚肃祗:虽然喝醉了,依然保持恭敬的态度。 39. 式燕固云喜:式燕,宴会;固,确实;云,语气助词。 40. 有行尤怆离:有行,即将离去;尤,更加;怆离,悲伤离别。 41. 勉旃重勉旃:勉旃,勉励;重勉旃,再次勉励。 42. 修业戒荒嬉:修业,勤奋学习;戒,避免;荒嬉,荒废嬉戏。 43. 黼绣在德义:黼绣,华丽的装饰;德义,道德仁义。 44. 金玉惟书诗:金玉,宝贵的事物;惟,只有;书诗,诗歌的创作。 45. 豫章生拱把:豫章,树名;拱把,两手相合的距离,用于衡量树木粗细。 46. 群木共葳蕤:群木,众多树木;葳蕤,茂盛的样子。 47. 养之得其性:养,培养;其性,它的天性。 48. 自有凌云枝:凌云枝,比喻事业成功。 49. 又如甽浍流:甽浍,田间的小溪;流,流动。 50. 不息趋天池:不息,不停地;趋,趋向;天池,天边的湖泊,比喻遥远的理想。 51. 居乡为闵参:居乡,在家乡生活;闵参,春秋时期鲁国的贤者,曾任士师。 52. 得志慕皋夔:得志,实现抱负;皋夔,舜帝的两位贤臣。 53. 当令竹帛间:当令,应当让;竹帛,史书的代称。 54. 炳炳令名垂:炳炳,光明的样子;令名,美好的名声。
去完善
赏析
本诗通过描述一群贤士在春日欢聚的场景,抒发了诗人对儒家文化和道德品行的崇尚以及对友人和学生的关爱之情。首联“汉有郡文学,儒宫所宗师”,以汉代郡县的文学大师为引子,强调儒家文化的尊崇地位。接着,诗人通过“嗟余介且拙,性与丘壑宜”的自我调侃,展现出其性情淳朴、适意山水的形象。随后描绘了诗人从教生涯的起起伏伏,以及在其努力引领下,学子们学业有成的情景。接下来,诗人表达了受朝廷任命的喜悦与惶恐之情,并对自己教书育人的使命充满决心。 诗歌后半部分,主要描写了诗人在告别之际与学生们共同庆祝的场景,体现了诗人的仁爱与深情。同时,诗人勉励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成材给予祝福与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公堂置酒群彦咸集作诗呈学中诸先辈且用叙别》是北宋著名文人朱长文的创作。朱长文(1039-1098),字伯原,江苏苏州人,博学多才,曾任国子监主簿、秘书省校书郎等官职。他精于经史百家之学,擅长诗文,著有大量著作,如《琴史》、《战国策》、《周易系辞》等。 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社会文化氛围浓厚,科举制度发达,士人热衷于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诗人所在的国子监是宋代最高学府,聚集了众多文人学士,他们在此互相学习、切磋交流,形成了一个浓厚的学术氛围。朱长文本人也在此环境中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讨论学问,吟诗作画,生活丰富多彩。 然而,这个时期也是北宋政治腐化、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一方面,皇帝重用新党,推行变法,希望改变国家现状;另一方面,保守派旧党坚决反对新法,认为新法会破坏国家秩序。在这个背景下,朱长文作为文人,虽有报国之志,但无奈政坛纷争不断,他的政治抱负难以实现。 这首《公堂置酒群彦咸集作诗呈学中诸先辈且用叙别》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在诗中,诗人描绘了与朋友欢聚一堂的情景,表达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诗人也流露出对时代背景的忧虑,以及对自己无法实现政治抱负的无奈。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