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陵寓居上沈大夫二首
满耳歌谣满眼山,宛陵城郭翠微间。人情已觉春长在,
幽云高鸟俱无事,晚伴西风醉客还。
溪树参差绿可攀,谢家云水满东山。能忘天上他年贵,
觥筹不尽须归去,路在春风缥缈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满耳是悠扬的歌声满眼是美丽的青山,在这宛如仙境的宣城城中,绿意盎然。人间的气息让人们感觉春天一直在身边。天空中的白云和高飞的鸟儿都显得那么的宁静和谐,傍晚的时候陪伴着西边的微风,迎接醉了的游人归来。
溪流和树木参差错落,绿色的枝条低垂可及,谢家的宅院云雾缭绕覆盖在东边的山上。如果能忘记天上的生活(这里可能是指天上的神仙)哪一年比这更美好呢?酒杯中满是酒水,倾诉的话还未说完就要离去了,回去的路就在春风飘飘渺渺之间。
去完善
释义
1. 宛陵:地名,即今安徽省宣城市的古名;
2. 翠微:青翠的山色;
3. 人情已觉春长在:意指春天常驻,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喜爱;
4. 幽云高鸟俱无事:意指幽云和高飞的鸟儿都自由自在,没有烦恼事;
5. 谢家云水满东山:此处的"谢家"可能指的是东晋诗人谢灵运,此处表达的是诗人在东山附近欣赏美景的情景;
6. 天上他年贵:描述的是天上的富贵荣华,转瞬即逝;
7. 觥筹:古代宴会中用来敬酒的器具;
8. 缥缈:形容景色隐约而虚无。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致与人生态度的七言律诗。诗人以“满耳歌谣满眼山”开篇,展现出一幅宁静而美好的景象:耳边回荡着宛陵城的歌声,眼前是一片青山绿水。接下来,诗人通过“人情已觉春长在,幽云高鸟俱无事”来阐述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强调生活中的人情温暖与自然和谐。
接着,诗人在“晚伴西风醉客还”中传达出随性和从容的人生态度,与好友一同品味美酒、欣赏美景,忘却尘世的烦恼与忧虑。诗人以“溪树参差绿可攀,谢家云水满东山”继续描绘山水风光,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之中。
最后,诗人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许——“能忘天上他年贵,觥筹不尽须归去,路在春风缥缈间”。诗人认为应当放下世俗名利,享受当下美好的生活,将未来寄托于春风缥缈的路途中。这首诗通过对宛陵风景的描绘,传达了诗人悠然自得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赵嘏的《宛陵寓居上沈大夫二首》作于唐文宗大和年间(公元827-835年)。这个时期正是唐朝中晚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赵嘏曾在长安应试未中,流寓宛陵(今安徽宣城)。在此地他向沈大夫倾诉了自己的遭遇和对时局的忧虑。
沈大夫在当时是一位有声望的士人,在政治上可能有一定的地位。赵嘏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沈大夫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希望通过他的帮助实现自己的抱负。在这首诗中,赵嘏描述了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状态,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个时期的唐朝已经走向衰落,朝政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问题日益严重。赵嘏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分子,他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充满了忧虑。这种忧虑在他的诗中得到体现,如“莫言名利不如闲,此间乐处将何谓”等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