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寄游定夫

标题包含
寄游定夫
忆昨相逢凤山趾,驹隙骎骎余半纪。 君趋乌府近清光,陆海惊涛涨天起。 云帆大舸半摧溺,舣岸得全诚偶尔。 我时捧檄赴京渚,放浪江湖一浮蚁。 谈书考古老无用,哺啜糟醨咀糠粃。 东归虽复有民社,为米折腰良可耻。 市朝纷纷真羿彀,朔干燕弧不容拟。 投身中地竟谁免,未信棘端能捍矢。 重楼百尺卧玄德,问舍求田不须鄙。 早岁结邻初有约,齿豁头童今老矣。 筑田预想傍田庐,负耒耦耕何日始。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杨时(1053年-1135年),字中立,号龟山,福建将乐人。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门立雪”典故的主人公。 杨时自幼聪颖好学,于宋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历任浏阳、余杭、萧山知县。在任期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回想当初在凤山相遇的时候,时间匆匆过去了半个世纪。 你去往了光明的地方,我却如在大海中挣扎的小船。 在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我勉强着度过了危险。 那时我拿着命令前往京城,就像一只漂浮在水中的蚂蚁。 谈论诗书和历史已经显得无用,我只能吃着糟糠,咀嚼着过去的辉煌。 虽然回到家乡能治理百姓,但是为了生活卑躬屈膝实在羞愧。 都市的纷纷扰扰如同弓箭手瞄准的目标,无法躲避。 我们无法逃避社会的压力,我们无法相信即使面对困难也可以毫发无伤。 高楼之中住着刘备,他本应该拥有更多的土地和房屋。 我们早早约定要成为邻居,但现在牙齿脱落,头发斑白,我们已经老了。 我希望能在附近的田野中建立一个家园,想象着有一天能扛着锄头一起耕种的日子。
去完善
释义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作者以与游定夫的交往开篇,以此为契机展开叙述自己的感悟和思想。诗人提及共同度过的时光,并突出其时间流逝之快,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对友情的珍视。“驹隙骎骎余半纪”一句形象地将人生比喻成骏马穿过小洞,突出了时间的飞逝。 接下来的诗句中,作者讲述了朋友的际遇,同时也描绘了自己人生的波折。通过描述共同经历的危险,表现出二人的深厚友谊。“我时捧檄赴京渚”等句则展示了诗人个人事业方面的变化,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揭示了当时的政治氛围和社会现实。诗人以一种略带嘲讽的语气谈论自己的处境,表达出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无奈与感慨。 接下来的几联,诗人在谈论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表现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着,同时又透露出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批判。“谈书考古老无用”表示尽管向往古代高尚的品质和文化,但在现实社会中,这些理想和品质并不能带来实际利益,反而可能遭受排斥。“市朝纷纷真羿彀,朔干燕弧不容拟”则表示政治斗争激烈,难以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在诗的最后部分,诗人提出了自己面对困境时的选择:坚守信念,远离尘嚣,追求心灵宁静的生活。诗人设想在未来的生活中,过上自足自给、与友人相伴的田园生活,表达了渴望摆脱世俗纷扰的愿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游定夫》是宋代诗人杨时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16年,正值北宋末年,政治腐朽,外患不断,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时期。杨时生活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对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生活有着深刻的体会。他通过这首诗歌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在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杨时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中举。尽管如此,杨时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而是继续努力读书,提高自己的修养。他的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得到了许多文人的赞赏和支持。在与友人游定夫的交流中,杨时深刻地感受到了友谊的力量和温暖,这也成为他创作这首诗歌的动力来源。 杨时的时代背景是北宋末年,这是一个政治腐败、外患不断的时期。当时的朝廷官员贪污腐化,百姓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杨时等文人墨客选择了隐居山林,以诗歌为伴,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们的这种精神追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可贵,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