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马粹老四明杂诗聊纪里俗耳十首 其四
箔蚕迎豆熟,江雪伴梅消。抵虎螯经夏,跳沙蛤趁潮。酒罂双印贵,药肆万金饶。未觉西风远,三溪好采樵。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成熟的豆荚像金箔般闪闪发光,江边的雪景映衬着梅花的消逝。夏天的时候要去捕捉老虎般的螃蟹,潮水上涨时要跳入沙滩寻找蛤蜊。酒坛上的封泥代表着珍贵,药店里的药材琳琅满目。还没有感受到西风已远,三溪的景色正好适宜砍伐柴火。

去完善
释义
【箔蚕】:即养蚕。【江雪】:一种由江水带下的雪花状结晶,这里指江边。【虎螯】:亦作“虎熬煮”,古代浙江地区的传统风俗。端午节时,将熬熟的虎形糯米团分与儿童食之,谓可避邪。【跳沙蛤】:蛤蜊等贝类海鲜在海滩上跳跃的现象。【酒罂】:陶瓷制的一种贮酒容器。【药肆】:中药店。【三溪】:位于浙江宁波的三溪山,风景优美,盛产药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水乡的丰收景象和风俗民情,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间的劳作场景,如“箔蚕迎豆熟,江雪伴梅消”,展现了农耕文化的魅力。同时,诗人还描绘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如“抵虎螯经夏,跳沙蛤趁潮”,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风貌。在诗人的笔下,江南水乡的生活显得富足而美好,如“酒罂双印贵,药肆万金饶”。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如“未觉西风远,三溪好采樵”。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令人陶醉其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北宋时期。这一时期,国家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然而,作者舒亶身处宦海浮沉之中,先后担任尚书省左司郎中和中书省侍郎等职务,人生经历丰富而曲折。他深知民间疾苦,关注百姓生活,因此他的诗作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现实意义。在《和马粹老四明杂诗聊纪里俗耳十首 其四》中,舒亶通过描绘四明地区(今浙江宁波)的乡土风情,展现了对民间生活的关注和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