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芳洲先生
秋入郊原四望空,石梁老树立西风。
文章子不减班掾,丘壑吾能过庾公。
池上纷纷成底事,尊前兀兀有奇功。
山中芋栗今朝熟,万一寻盟榾柮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进入郊外四周空旷,石梁边的古树被西风侵袭。
这位才子之文采不亚于班固的助手,山水之形胜也可以媲美庾亮。
池塘里的热闹是为了什么呢?在酒樽前的沉默却能展现出独特之功。
山中的芋头和栗子今天已经熟透,或许我们可以寻找一种激情,在火堆旁畅谈生活琐事。
去完善
释义
1. 寄芳洲先生:指书信寄予芳洲先生;芳洲,对隐士的尊称。
2. 秋入郊原四望空:秋天进入农村,四周望去一片空旷;郊原,郊区或田野。
3. 石梁老树立西风:石梁的老树在西风中屹立不倒;石梁,地名;立,耸立。
4. 文章子不减班掾:这位先生的文章才华不输给班固;班掾,汉代班固任兰台令史时所作《幽通赋》中的句子。
5. 丘壑吾能过庾公:这里的山水景观比我还要懂得欣赏;丘壑,山水的别称;庾公,指晋代大文学家庾信,他曾称赞周庙“山温水软”。
6. 池上纷纷成底事:池上的荷花争相开放,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纷纷,热闹纷扰的样子;成底事,表示某种结果。
7. 尊前兀兀有奇功:饮酒之前认真做事,展示出非凡的才能;尊前,指饮酒前;兀兀,勤奋努力的样子;奇功,非凡的成就。
8. 山中芋栗今朝熟:山中的芋头和栗子今天成熟了;芋栗,芋头和栗子,这里代指山中农作物的成熟。
9. 万一寻盟榾柮红:若能得到您的指点,那就如同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之火;寻盟,寻找朋友或合作伙伴;榾柮红,形容火光红艳,此处寓意点燃生活的希望。
去完善
赏析
《寄芳洲先生》徐瑞这首古诗描绘了秋天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以及对山中美景的热爱。诗句中提到了石梁、老树、文章子、丘壑等元素,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芳洲先生》是南宋诗人徐瑞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94年,即南宋光宗绍熙年间。在这个时期,国家政治腐败,内忧外患不断,民众疾苦重重,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诗人徐瑞在此时期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如愿以偿地登上仕途。在现实生活中,他远离官场,选择隐居山林,过着清贫的生活。尽管如此,他对国家民族的命运仍充满忧虑和关切之情。
徐瑞所处的时代背景较为复杂。当时,南宋朝廷在政治上昏庸无能,对外卑躬屈膝,对内残酷镇压。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墨客们纷纷投身于文学创作,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