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睦州乌龙山禅居
曙后月华犹冷湿,自知坐卧逼天宫。
晨鸡未暇鸣山底,早日先来照屋东。
人世驱驰方丈内,海波摇动一杯中。
伴师长住应难住,归去仍须入俗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太阳初升后的月光依旧寒冷潮湿,我知道自己身处的地方靠近天空。
清晨的鸡还未在山林间啼鸣,阳光已经早早地洒在房屋的东边。
人间奔波忙碌在一丈之内,海面的波涛却在一杯之中翻涌不息。
作为学生的我难以长久地陪伴老师在此生活,最终还是要回到尘世的束缚中去。
去完善
释义
1. 睦州:古地名,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一带。
2. 乌龙山:位于睦州境内的一座山。
3. 禅居:僧人的住处,这里指在乌龙山上的寺院。
4. 曙后月华:天亮后的月光。
5. 冷湿:形容月光给人一种寒冷潮湿的感觉。
6. 自:自己。
7. 知:知道,了解。
8. 坐卧:指在寺院里休息。
9. 逼天宫:接近天空的地方,这里指寺院位置较高,显得离天空很近。
10. 晨鸡:清晨报晓的公鸡。
11. 未暇:没有空闲。
12. 底:地方。
13. 早日:初升的太阳。
14. 照屋东:阳光照射到房屋东边。
15. 人世:人间世界,世俗生活。
16. 方丈:佛教用语,指寺庙的主厅,这里代指寺庙。
17. 海波:大海的波涛,这里比喻人生的波折。
18. 一杯中:形容事情变化微小。
19. 伴师长住:陪伴师傅一起长住。
20. 难住:难以停留。
21. 归去:回去。
22. 仍须:仍然需要。
23. 俗笼:世俗生活的束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方干在睦州乌龙山禅居的所见所感。首联写早晨的月光仍然寒冷湿润,仿佛置身天宫一般。颔联通过描述晨鸡和日出的景象,表达了自然界的壮丽与生命的活力。颈联则通过对大海波动的比喻,传达了世间纷扰与内心宁静的对比。尾联则是诗人的反思,表达了尽管向往长伴师长,但最终仍需回归世俗生活的无奈。整首诗以生动的景象、深刻的哲理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在禅居生活中的独特视角和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睦州乌龙山禅居》是晚唐诗人方干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创作于唐朝末期,大约在870年至900年之间。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方干正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当时宦官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仍,民生疾苦。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选择隐逸山林,寻求心灵的慰藉。方干本人也是如此,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及第,后来便放弃了仕途,回到家乡隐居。
乌龙山位于睦州(今浙江建德),山势雄奇,景色秀丽。方干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乌龙山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他在山中禅修的恬静心情。诗中的“禅居”象征着诗人超脱尘世纷扰的理想境界,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禅宗思想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