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寄真寂深居圆鉴净和尚

标题包含
寄真寂深居圆鉴净和尚
垦土耕烟四十年,了无祥教与人传。 钁头边事谁相委,八月深居有笋鞭。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耕耘田间四十载,却无一技可传授。 锄头边的琐碎谁人知,八月深处竹笋生长破土而出。
去完善
释义
1. "垦土耕烟":指开荒种地,与烟波浩渺的江面相对照。 2. "四十年":表示作者在此地的居留时间,从诗句看是多年辛勤耕耘的结果。 3. "祥教":佛教教义中的一种,这里可以理解为禅宗的顿悟之说。 4. "钁头":一种翻土工具,即铁锹或锄头。 5. "边事":一般指边疆的军事事务,这里可以理解为具体的劳动生活。 6. "相委":互相委托、交付,此处为谁理解和领会劳动生活的意义。 7. "八月深居":农历八月份,此时秋天到来,竹笋生长较快。 8. "笋鞭":竹笋根部的一种突出物,这里借以形容竹笋生长的迅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释文礼写给一位名叫真寂深居圆鉴净的和尚的诗。首句“垦土耕烟四十年”描述了和尚在这四十年的修行生活中,一直在努力耕耘自己的心灵净土。次句“了无祥教与人传”则表现了这位和尚坚持自我修炼,并不追求向他人传播教义的做法。第三句“钁头边事谁相委”中的“钁头”是挖地的工具,用来形象地比喻人们生活中的琐碎事务,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生活中琐事的关注和思考。最后一句“八月深居有笋鞭”描述了在八月这个收获的季节里,虽然深居简出,但仍然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希望。整首诗通过描绘主人公修行的过程和生活态度,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一种超脱的态度和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寄真寂深居圆鉴净和尚》是出自唐代著名诗人释文礼之手。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65年,正值唐朝的中期。 在这一年里,诗人释文礼已经远离了繁华的京城长安,来到了南方的真寂山,寻找心灵的安宁。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法号圆鉴净的高僧,两人在佛法和诗歌方面产生了共鸣。这段时期,释文礼对佛法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体验到了人生无常的悲凉。因此,他在诗中将这种感悟融入其中,表达了对圆鉴净和尚的敬仰之情。 这个时期的唐朝,虽然表面上仍然强大,但实际上已经出现了衰败的迹象。政治腐败、战乱频繁,让许多文人墨客纷纷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而佛教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释文礼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选择了出家为僧,以诗歌的形式传达他对佛法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思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