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初冬夜饮

标题包含
初冬夜饮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杜牧出身于世代为官的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他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其...查看更多
寂静的秋
去完善

译文
淮阳常常身体不适,偶然寻求快乐, 客人袖中的冷霜和烛光映照在盘子中。 台阶下的梨花如雪堆般一片洁白, 明年的此刻又是谁会在此倚靠栏杆呢?
寂静的秋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淮阳:指古淮水之北的地区,这里借指作者所在的地区。 2. 偶求欢:偶尔寻求快乐。 3. 客袖:离开家乡的人。 4. 侵霜:被霜侵袭。 5. 砌下:台阶旁。 6. 梨花:此处比喻月光。 7. 一堆雪:形容月光洁白如雪。 8. 明年:明年的某个时候。 9. 谁此:有人在这里。 10. 凭阑干:倚靠栏杆。
寂静的秋
去完善
赏析
《初冬夜饮》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五言诗。诗中描绘了初冬时节,诗人在病中偶尔寻求欢乐的场景。第一句“淮阳多病偶求欢”中的“淮阳”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宰相汲黯,他因忠诚耿直而受到皇帝的赏识和尊重,但同时也因为直言不讳而被排挤。这里的“淮阳多病”既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佳,也可以理解为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不理想。因此,诗人只能在病中偶尔寻求欢乐。第二句“客袖侵霜与烛盘”描述了诗人客居他乡的情景,在寒冷的冬天,诗人只能依靠烛光取暖。第三句“砌下梨花一堆雪”描绘了院落中梨花被积雪覆盖的景象,象征着诗人孤独、冷清的心境。最后一句“明年谁此凭阑干”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不知道明年还有谁会在这个院落里倚靠栏杆。整首诗充满了孤独、忧虑的情绪,表现了诗人对生活和社会的不满。
寂静的秋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初冬夜饮》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当时杜牧任膳部员外郎一职。 在这个时期,杜牧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他早年曾担任过监察御史等要职,但因直言敢谏,触怒了权贵,被外放为刺史。后又因与京官不和,被调离长安,到地方任职。虽然多次遭到贬谪,但他始终保持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 在杜牧生活的时代,唐朝已经进入了衰落期,国力逐渐衰弱,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然而,在这种背景下,杜牧并没有放弃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爱,他以诗歌为武器,揭露社会弊端,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因此,当我们品读这首《初冬夜饮》时,不仅可以感受到杜牧在面对逆境时的坚韧不拔,还能体会到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切。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后人应该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寂静的秋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