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
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
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
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
夕阳开返照,中坐兴非一。
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澈的江水悠悠流淌,随着水位的下降,河边的沙渚逐渐显露出来。深潭里的石头在水下若隐若现,河岸旁绿色的芦苇密集生长。传说中的人鱼如今已经很难见到,只有打渔的人们悠然自得地歌唱。回想起与你告别的那个时刻,就像昨天才发生一样。
夕阳西下,洒满大地,坐在船上欣赏美景的心情不一而足。向南眺望,鹿门山仿佛就在眼前,可惜未能去那里看看,心中有股失落之感。

去完善
释义
《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的注释如下:
1. 江中孤屿:位于长江中的一座岛屿。
2. 白云先生:指王迥,字景焕,唐代诗人,号白云先生。
3. 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与王迥交好。
4. 悠悠清江水:形容长江水的清澈和悠远。
5. 水落沙屿出:指水位下降后,沙屿逐渐显露出来。
6. 回潭石下深:描述石潭下方的深度。
7. 绿筱岸傍密:形容岸边竹林茂密。
8. 鲛人潜不见:形容鲛人(神话中的美人鱼)在水下难以察觉。
9. 渔父歌自逸:描绘渔民悠然自得地唱歌。
10. 君别时:指与白云先生王迥告别的时候。
11. 鹿门山: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东津镇境内的一座山,是孟浩然隐居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江景、表达诗人思绪的作品。首联“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描述了江水清澈、水落石出的景象,营造了宁静、深邃的氛围。颔联“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继续描绘周围环境,深入展现岛屿的神秘感。
颈联“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则引入了两个意象:鲛人和渔父。前者暗示着隐藏在水中的神秘世界,后者代表了江边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一联将现实与幻想相互交织,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接下来,“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勾起了诗人的回忆。当他回想起与友人分别的那一刻,仿佛一切就发生在昨天。这里既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也反映了时光荏苒、世事如梦的感慨。
尾联“夕阳开返照,中坐兴非一。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描绘了夕阳下的景色,呼应了开篇的宁静氛围。同时,诗人向南望去,表达了回归故里、寻找内心的渴望,以及对错失时光的遗憾。整首诗在景色描写与情感抒发之间达到了和谐统一,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广的人文视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45年左右,正值安史之乱前夕,社会动荡不安。孟浩然本人在这期间因为科举不第,一直在各地游历,寻求机会。他的内心也充满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
孟浩然生活在唐朝鼎盛时期,但当时社会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问题日益严重。另一方面,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民间反抗斗争不断发生。这些都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孟浩然以诗言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在《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一诗中,他以江中孤屿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对友人王迥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希望得到明君贤臣的重视,为国为民效力的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