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
野境寻不尽,幽欢良自如。
犹疑梦为鸟,谁谓子非鱼。
岸树绿已合,渚蒲长且疏。
逍遥此中意,何减漆园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泛舟:刘攽作于出游时,表达游览山水的乐趣。
2. 野境:指自然环境,山野景象。
3. 寻不尽:指探险的心情在美景之中尽情释放,有一种不断探索自然的新奇感。
4. 幽欢:源自内心的欢喜,独自享受的愉悦。
5. 良自:的确如此,十分自然。
6. 犹疑:恍惚之间,难以辨别。
7. 梦为鸟:形容游山玩水时的愉悦心情,像在做梦一样。
8. 谁谓子非鱼:意思是“谁说你不如鱼一样快乐呢”,形象地描绘出作者在山水之间的自由欢快。
9. 岸树绿已合:岸边的树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
10. 渚蒲:指水边生长的蒲草,代表着水生植物,显示环境的优美。
11. 长且疏:既表示蒲草长长的,又表示它们之间有一定间距,体现出生机勃勃的感觉。
12. 逍遥: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样子。
13. 漆园书:庄子曾为漆园吏,这里的“漆园书”代指庄子的思想,暗喻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
去完善
赏析
《泛舟》刘攽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水面上畅游,享受自然之美、寻找内心宁静的情境。首句“野境寻不尽”展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之心。接下来的两句“幽欢良自如”与“犹疑梦为鸟,谁谓子非鱼”用梦境和现实相结合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如鱼得水的自在和快乐。
紧接着的“岸树绿已合,渚蒲长且疏”描述了岸边绿树成荫,水中蒲草生长繁茂的景象,进一步强调了大自然的美和宁静。最后的“逍遥此中意,何减漆园书”则是诗人感慨身处这样的环境,内心的舒畅自在并不比庄子所描绘的境界逊色。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又有对心灵自由的追求,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俗的意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泛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刘攽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048年左右,正值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刘攽因才华横溢而受到皇帝赏识,被任命为翰林学士,但在政治上并未受到重用。
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文人墨客以诗词歌赋为乐,抒发内心的情感。刘攽身处这样的环境中,既感到欣慰又有些无奈。他希望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以及对国家治理的思考。因此,在《泛舟》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刘攽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