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元宵后独酌
千点寒梅晓角中,一番春信画楼东。收灯庭院迟迟月,落索秋千翦翦风。
鱼雁杳,水云重,异乡节序恨匆匆。当歌幸有金陵子,翠斝清尊莫放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初升的太阳洒满大地,千朵寒梅在晓风中盛开。春天的气息已经在画楼之东悄然来临。元宵节的灯火刚刚熄灭,月光在宁静的庭院里依然明亮。摇曳的秋千在风中轻轻摆动,吹起了风的痕迹。
远方的书信如水中飘荡的孤雁,迟迟未至,而家乡的云彩也显得格外厚重。时光荏苒,节日的气息让人倍感惆怅。幸运的是还有金陵子相伴,让我们一起举杯欢歌,不要让酒杯空空如也。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鹧鸪天:词牌名,双调五十五字。
2. 杨慎:明朝文学家、学者,号升庵,四川新都人。
3. 晓角:拂晓的号角声。
4. 春信:春天的信息。
5. 画楼东:指女子居住的地方。
6. 收灯:元宵节过后,人们将彩灯收起。
7. 迟日:春日迟迟,指春天的白天变长。
8. 落索:稀疏的样子。
9. 翦翦风:微微的风。
10. 鱼雁杳:形容音信断绝。
11. 水云重:比喻旅途艰辛。
12. 金陵子:古代歌曲名。
13. 翠斝:翡翠制成的酒杯。
14. 清尊:清雅的酒杯。

去完善
赏析
《鹧鸪天·元宵后独酌》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创作的词作。这首词描绘了元宵节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在异乡过节日时的思乡之情。全词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上阙写景,通过对“千点寒梅”、“晓角”、“春信”、“画楼东”等景物的描绘,展现出元宵节后的氛围。梅花点点,晓角声声,春天已经来临,画楼的东边更是春意盎然。同时,“收灯庭院迟迟月,落索秋千翦翦风”则描绘了元宵节过后,庭院里的灯笼已经熄灭,月光洒满大地,秋千随风轻轻摆动,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
下阙抒情,通过“鱼雁杳,水云重”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朋友难以相见,只有书信往来,重重的水云给这份思念增添了更多的沉重。而在异乡过节,时间过得飞快,更让作者感到惆怅和遗憾。然而,幸运的是还有金陵子相伴,举杯畅饮,共度佳节,让这份孤独得到一些安慰。
总体来看,这首词情感丰富,语言优美,展现了杨慎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明朝正德年间,元宵节过后,一轮明月高挂,杨慎在月光下独酌,思绪万千,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词《鹧鸪天·元宵后独酌》。此时,杨慎虽已是朝廷重臣,然而人生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父亲被贬谪的阴影一直笼罩在他的心头。
杨慎身处明朝中叶,正值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激化之际。外有倭寇侵扰,内有宦官弄权,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作为文人的杨慎,面对这样的时局,却无能为力。因此,他借酒浇愁,抒发心中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