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神童胡元弼元英从其父胡庭俊归秋浦

标题包含
送神童胡元弼元英从其父胡庭俊归秋浦
西湖清丽春雨余,子今欲去其焉如。 九华插天远在望,三月不见愁容舒。 二儿奔逸汗血驹,辈视长离与鹓雏。 去年冒雪来其俱,一鸣上国惊群儒。 书不负人人负书,公卿岂应终犁锄。 惠然过我骑甚都,萧萧晚吹飘襟裾。 借问能留旬月无,吾亦理棹其归夫。 为言与君不同涂,蔼峰松竹鸣笙竽。 奇童小友良不诬,异哉老蚌生双珠。 君之是行亦荣欤,三胡盛事喧州闾。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之道(1093年-1167年),字彦立,号相山居士,安徽滁州人。他是南宋著名的文人、政治家,历任太学正、国子监祭酒、尚书左丞等职。 王之道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年轻时曾游学于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西湖美景春雨后,你要离去我心忧。 九华山高入云端,三月未见显舒颜。 二儿矫健如飞马,同龄人中难比肩。 去年大雪天同行,一鸣惊人震慑群儒。 努力读书人才出,不应埋没于农耕。 欣然来访衣冠美,晚间微风轻拂衣。 试问能否多留月,我也准备归故乡。 告诉你与他人有别,高山松林有风声。 称赞你儿子非凡品,老蚌生出两颗明珠。 此行对你也是荣耀,三胡乡里传佳话。
去完善
释义
1. 西湖:位于浙江杭州的著名景点。 2. 九华:位于安徽池州,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3. 子今欲去:指胡元弼和胡元英两位孩子将要离去。 4. 其焉如:他们去哪儿呢? 5. 九华插天远在望:形容九华山的高峻遥远。 6. 三月不见愁容舒:意指分别了一段时间后再见,仍然面带微笑。 7. 二儿奔逸汗血驹:形容两个孩子勤奋努力,如同骏马奔驰。 8. 辈视长离与鹓雏:指两个孩子在同龄人中的优秀表现。 9. 去年冒雪来其俱:表示去年两人一起冒着大雪来到此处。 10. 一鸣上国惊群儒:意指两人通过努力在学业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11. 书不负人人负书:指书籍是好的,但如果人不认真学习,就会被辜负。 12. 惠然过我骑甚都:意指胡庭俊高兴地骑着马来看望作者。 13. 借问能留旬月无:请问是否能在这里停留一段时间? 14. 吾亦理棹其归夫:我也准备整理一下船只,准备回家。 15. 为言与君不同涂:告诉你们,我和你们走的路不一样。 16. 蔼峰松竹鸣笙竽:形容山中松树和竹子被风吹动的声音。 17. 奇童小友良不诬:对这两位孩子的赞赏和认可。 18. 异哉老蚌生双珠:称赞两位孩子的天赋异禀,如同珍贵的珍珠。 19. 三胡盛事喧州闾:指胡家三位杰出人物的成就受到了家乡的热烈赞誉。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送别友人及赞美友人子嗣的诗。诗人以西湖的美景开篇,渲染了离别的气氛。接着描绘了九华山的壮丽景色,以此表达对友人的敬仰之情。同时,诗人还提到友人子嗣的神童才华,并寄予厚望。最后,诗人在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余,也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王之道在公元1147年创作的送别诗。这一年是南宋绍兴十七年,当时金兵侵犯江淮地区,南宋朝廷陷入一片恐慌之中。 在这一年里,王之道的好友胡庭俊因战事离开家乡秋浦,携子胡元弼、胡元英前往江浙避难。胡庭俊父子三人旅居在外期间,胡元弼、胡元英才华横溢,被时人誉为“神童”。一日,王之道邀请胡庭俊父子三人来访,见其文采飞扬、聪慧过人,遂写下了这首《送神童胡元弼元英从其父胡庭俊归秋浦》。 诗中,王之道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同时也对胡元弼、胡元英的才华给予了高度赞赏。他以陶渊明的典故来形容胡庭俊父子的品质高洁,希望他们能在乱世中保持乐观的心态。此外,王之道还提到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无法给予百姓安宁的生活,表达了对于时局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