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蜡梅
枯疎寒影变丰庞,的皪冰肌染沁黄。
难免世人栀蜡议,頼凭天骨蕙兰香。
情知不作和羹计,老去谁能弄粉妆。
却笑南枝心未死,寿阳新额小红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枯萎的枝叶变得丰满庞大,晶莹剔透的皮肤泛着黄色光芒。
人们难免会对此有所议论,但依赖的是天生的品质和美好的气质。
心里清楚无法成为调和羹汤的角色,岁月已逝谁还能靠化妆来改变容颜。
却笑南方的花儿依然有一颗不屈的心,就如同寿阳公主的新衣上点缀着红色花朵。
去完善
释义
1. 枯疎:指蜡梅花树枯萎稀疏的样子。
2. 丰庞:丰满、壮实的样子,这里形容花朵繁茂。
3. 的皪:明亮、鲜艳的样子。
4. 冰肌:比喻蜡梅花的洁白如冰的花朵。
5. 沁黄:指蜡梅花瓣的颜色由白渐变为淡黄色。
6. 栀蜡:栀子花和蜡梅花的合称,这里泛指花卉。
7. 頼凭:依靠、凭借的意思。
8. 天骨:天生的气质,这里用来赞美蜡梅花的清香高洁。
9. 蕙兰香:指兰花般的香气,比喻蜡梅花的香气淡雅宜人。
10. 和羹:调和羹汤,这里指将蜡梅花作为食材制作食物。
11. 弄粉妆:指化妆时涂抹脂粉,这里借指蜡梅花的美丽。
12. 南枝:指南方的蜡梅树枝,这里代指蜡梅。
13. 寿阳新额:指寿阳公主的额头,这里用寿阳公主的故事来赞美蜡梅花的美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咏蜡梅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蜡梅独特的美学体验。首先,“枯疎寒影变丰庞,的皪冰肌染沁黄”两句,通过描绘蜡梅在寒冷环境中的生长变化,凸显了蜡梅傲霜斗雪的品质。接着,“难免世人栀蜡议,頼凭天骨蕙兰香”则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虽有些人会将蜡梅与栀子、腊梅相混淆,但蜡梅仍凭借其清雅的香气引人注目。诗人进而借蜡梅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不迎合世俗,坚守自我。此外,“情知不作和羹计,老去谁能弄粉妆”表现了诗人对蜡梅谦逊品质的赞美,蜡梅虽能散发幽香,却不求成为汤料,无意于点缀春色。最后,“却笑南枝心未死,寿阳新额小红裳”借用了寿阳公主梅花妆的故事,形象地表现出蜡梅寒冬时节依然勃发的生机。整首诗情感深沉,表达了对蜡梅高洁品性的热爱与赞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蜡梅》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项安世在1204年至1205年间创作的。此时正值南宋中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存在,民间疾苦和知识分子报国无门的哀愁时常困扰着诗人。
项安世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博学多才,颇受时人赞誉。他曾参加科举考试,虽然未能及第,但凭着其才华,仍得到朝廷的赏识,历任州县官员。然而,他深知官僚腐败严重,百姓生活困苦,因此在任职期间,他努力为民谋福祉,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深得民心。
在创作《咏蜡梅》这首诗时,项安世正担任溧阳县令。当时已是隆冬季节,天气严寒,万物凋零。然而,县衙庭院中的一株蜡梅却在寒风中傲然绽放,香气四溢。诗人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描绘蜡梅坚贞品质的诗歌,以此来表达自己坚韧不屈的品质和高尚情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