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其三六七
清浄本然,和合因缘。
涅不缁而磨不磷,仰弥高而钻弥坚。
随之无后,迎之无前,空空空处亡中边。
而今信手拈来用,头尾相应正复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新纯净,自然而然。
不在淤泥中失去本色,经过磨砺仍显坚硬。仰望星空,无穷无尽;钻研学问,越深入越艰难。
跟随时光无法追溯过去,迎接未来没有止境。心中一片空明,无始无终,无边无际。
如今随手拈来使用,首尾呼应,正是又恰如其分地体现出其独特之处。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清浄:清净,指心性寂静,不受污染。
2. 本然:本来的样子,此处指人的自性。
3. 和合因缘:指诸法由众多因素相互影响而产生的过程。
4. 涅:佛教用语,指超脱生死轮回的境界。
5. 缁:黑色,这里比喻烦恼。
6. 磨不磷:形容品质坚定,不易改变。
7. 仰弥高:表示对佛法的敬仰之情。
8. 钻弥坚:表示探索佛法的决心。
9. 无后:没有后方,即勇往直前。
10. 无前:没有前方,即不断前进。
11. 空空空处:形容超越一切法相,达到虚无的境界。
12. 中边:中间与边缘,此处指界限。
13. 信手拈来:随意拿起,形容轻易得到。
14. 头尾相应:前后呼应,指诗文结构紧密。
15. 正复偏:正确或错误,表示对事物看法的不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正觉的《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其三六七》。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清浄本然”、“和合因缘”、“涅不缁而磨不磷”等词语的使用,表达了禅宗哲学的基本观念:“清净本然”意味着禅宗认为人的内心原本就是清净的,无需外力的干预;“和合因缘”则是指世间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的,一切事物都有内在的联系;“涅不缁而磨不磷”则表达了禅宗倡导的精神境界,即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始终保持内心的清净和坚定。
接下来的诗句“仰弥高而钻弥坚”,表现了禅宗强调的超越世俗、追求真理的精神。诗人通过描述“随之无后,迎之无前”的境界,进一步阐述禅宗的理念:在修行过程中,要抛开一切杂念,做到心中无欲无求,才能达到真正的解脱。最后,诗人以“空空空处亡中边”来表达禅宗追求的最高境界——超脱世俗纷扰,达到心灵的彻底自由。
结尾两句“而今信手拈来用,头尾相应正复偏”,诗人指出,如今人们应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禅宗的智慧,让心灵得到滋养。这里的“信手拈来”和“头尾相应”都是对禅宗修行方式的生动描绘,意在告诉人们要学会顺其自然,不要过于执着于外在的表现形式。
整首诗深入浅出地传达了禅宗的哲学思想,既体现了禅宗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独特风貌,又富有哲理和启示性,引导人们在纷扰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由宋代诗人释正觉创作的古诗。释正觉,法号善醒,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僧人。他的诗歌作品多表达出对禅宗哲理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可以确定为南宋晚期,具体年份无法确定。
在这段时间里,释正觉的生活经历丰富,他云游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和僧侣。他在修行过程中深入思考了禅宗的哲学观念,这也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他的许多诗篇都表达了对自己修行的反思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南宋晚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们生活困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释正觉的作品往往透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厚的哲理内涵和人文关怀,因此受到了后世的高度赞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