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雪二首 其二
律管未回暖,春先到晓岩。
与君清作对,得月便成三。
秀色报虚幌,幽欣宜衲衫。
相看超语默,觌露不须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还未感受到春风拂面的温暖,春天已经悄然而至,来到破晓的山间。
与你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景色,赏到月亮便成了三人共享。
让人陶醉的美景映在窗帘上,心中欢喜宜人穿上简单舒适的衲衫。
相互欣赏,无需多言,眼前的一切都自然地展现在眼前。
去完善
释义
1. "律管":古代以十二根竹管内壁长度不一,排列为十二律。依据每根竹管中火烧炭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四季的节气变化。这里用"律管未回暖"意味着冬天尚未过去,春天还未到。
2. "春先到晓岩":意指春天的气息已经先于季节的转变而提前来到晓岩这个地方。
3. "清作对":在清静的环境中交谈或做诗。这里指的是诗人与友人一起品茗论诗的情景。
4. "得月便成三":月亮升起时,便形成了"天地人"的三才景象。这句话表明了诗人和友人在月色下相聚的感受。
5. "秀色报虚幌":"秀色"是指美好的景致,"报"是回报的意思,"虚幌"是一种用透明纱制成的帘幕,在这里用来比喻春天清新脱俗的景象。整句话意思是春天的美景如透过虚幌一般呈现在眼前。
6. "幽欣宜衲衫":"幽欣"是寂静喜悦之意,"衲衫"是僧衣,为僧侣所穿。此句写诗人与友人一同欣赏早春美景时的内心感受,犹如身处宁静的禅院之中。
7. "相看超语默":"相看"即相互观看,"超语默"是超越言语与沉默的状态,形容心灵相通的境地。这句话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默契和理解。
8. "觌露不须参":"觌露"是显露的意思,"参"是参考、比较的意思。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和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彼此之间无需太多的言语就能理解对方的心意。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释德洪(1059-1118)所作的《人日雪二首 其二》。诗中描绘了早春时节,寒气尚未消退,而春天已经悄然来到的景象。诗人通过与友人相伴、欣赏月色、感受清幽的美景等方式,表达了内心的喜悦与宁静。
“律管未回暖,春先到晓岩。”这句诗意味着尽管冬季还未完全过去,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了晓岩。诗人通过这一景象,传达了自然界生命的顽强和季节交替的自然规律。
“与君清作对,得月便成三。”这两句表明了诗人和友人在此时此景中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仰。他们珍惜与彼此相处的时光,共赏月色,使生命更加丰富多彩。
“秀色报虚幌,幽欣宜衲衫。”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述了此时的景色:清新的色彩映照在窗户上,令人心旷神怡;周围的环境宁静祥和,非常适合穿着僧袍在此修行。
“相看超语默,觌露不须参。”在这两句中,诗人进一步强调了他们之间的默契和相互理解。彼此心灵相通,无需过多言语便能领悟对方的心意。这种情感交融的美好状态,使得眼前的景色更加动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人日雪二首》是北宋诗人释德洪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1136年。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南宋与金国的对抗之中,政治格局复杂,社会动荡不安。释德洪作为一个僧人,他以超然的心态观察并记录下当时的自然和社会现象,用诗歌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慨。
在这个时期,释德洪经历了人生的一些重要阶段。他在年轻时候就出家为僧,后来在四川地区游历,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位颇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歌受到文坛和民间的广泛赞誉。
从时代背景来看,南宋时期的文人墨客大多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他们的作品往往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感。释德洪虽然是一个僧人,但他并没有逃避现实,而是以敏锐的目光洞察世间百态,以深刻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的理解和对世界的关爱。这首《人日雪二首 其二》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