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次韵王功达见寄

标题包含
次韵王功达见寄
乌府参风宪,鲰生负德音。 投闲虽白首,体国尚丹心。 天上浮云散,江边秋色深。 第知歌击壤,宁复赋愁霖。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许景衡(1072年-1128年),字少伊,号横塘居士,浙江台州黄岩人。北宋末南宋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许景衡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中进士,历任县令、郡守等职。他勤政爱...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乌府是指古代的御史台,参风宪是参与监察的意思,这里形容一位老者在御史台参与监察工作。鲰生是自谦的称呼,表示卑微的身份,而负德音意味着被大众所认同的品质。这两句表达了这位老者在老年仍然为社会尽职尽责的奉献精神。 投闲虽然是闲适的生活,但白首之年仍关心国家大事。体国是关心国家的意思,丹心则象征赤诚之心。这句诗表达出这位老者虽然年岁已高,但仍保持对国家的关注与热爱。 天上的浮云飘散,江边的秋天景色宜人。这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体现时光的流转和岁月的静好。 最后的两句是说:只要知道高歌击壤的美好生活,又怎么会再忧虑下雨带来的麻烦呢?这里的歌击壤是一种古代农耕生活中的欢乐场景,用来比喻田园生活的乐趣。这两句意味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即使有烦恼也会保持乐观面对。
去完善
释义
乌府:指唐代杜甫的"乌府诗",象征忠臣良将。这里指作者许景衡担任的职务。 参:参与。 风宪:指监察官员。 鲰生:古代对臣民百姓的谦称。 负德音:有失道德规范的声音。 投闲:赋闲无事。 白首:白头,指年老的姿态。 体国:关心国家大事。 丹心:赤诚之心。 天上浮云散:比喻朝政清明。 江边秋色深:表达作者对江边的秋日景色之深感情。 第知歌击壤:化用唐代杜甫"击壤歌"的意境,形容安居乐业的景象。 宁复赋愁霖:表达作者乐观的心态,即使遇到不顺也不会以愁绪来形容。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诗中,许景衡以简练的文字描绘了作者的心境与抱负。诗的开头“乌府参风宪,鲰生负德音”描述的是在官府担任监察官员的情景,暗含作者的壮志与责任。第二联中的“投闲虽白首,体国尚丹心”则表达了即使年岁已高,但关心国家命运、胸怀壮志的心情却丝毫未减。 接着的“天上浮云散,江边秋色深”描绘出自然景色,用以烘托诗人内心的情感。云消雾散的天际以及渐深的秋意传递出一种挣脱束缚、迎接挑战的精神。紧接着的“第知歌击壤,宁复赋愁霖”则是表明诗人将用诗歌歌颂国家的繁荣昌盛,而不会去描写忧伤的情愫。这首诗既表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又展示出其对祖国的热诚之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王功达见寄》是宋代诗人许景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47年,正值南宋时期,国家政治局面相对稳定,经济、文化有所发展。 在这个时期,许景衡的个人经历丰富多样。他早年曾担任过地方官吏,后因故被贬至广州。在南迁过程中,许景衡深刻体验到民生疾苦,于是创作了多首反映百姓生活状况的诗歌,表达了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切之情。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地方政务,为百姓谋福祉。 在这一时期,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政局较为稳定,但仍存在一定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在此背景下,许景衡关注民生,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力求为国家治理出一份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政坛之路并不顺畅,多次遭受排挤和打击。这种人生际遇使他对国家命运、个人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