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教雨诗
占云日日问何如,物意焦卷重可吁。
微洒人皆忧未济,积诚我自愧中孚。
滂沱幸已符先兆,䆉䅉行看获上腴。
此事相关情正切,吾侪初岂事夸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每天我都担心天气如何,万物焦急等待着甘霖的到来。 一点点的雨水都让人担忧它不够多, 我真诚地祈祷着希望能下足量的雨。幸运的是已经出现了雨后彩虹的景象,相信丰收即将来临。 对于这件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事情,我们怎会去夸大其词呢?
去完善
释义
《和张教雨诗》注释如下:
1. 占云:观察云气以占卜天气。此处表示盼望降雨之意。
2. 日日:天天。
3. 问何如:询问情况如何。
4. 物意: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5. 焦卷:形容庄稼因干旱而枯死。
6. 重可吁:严重到令人叹息。
7. 微洒:少量降雨。
8. 忧未济:担忧降雨不足以解除旱情。
9. 积诚:积累诚意。
10. 中孚:《周易》卦名,象征诚信。
11. 滂沱:大雨。
12. 符先兆:与先前预测的征兆相符。
13. 㞹䅉:指湿润肥沃的土地。
14. 上腴:上等肥田。
15. 此事:指期盼下雨之事。
16. 相关情正切:对此事的关注之情非常迫切。
17. 吾侪:我们这些人。
18. 初岂事夸谀:一开始怎会去夸大其词呢?
去完善
赏析
《和张教雨诗》是南宋诗人牟巘的一首描绘久旱盼甘霖景象的诗歌。在诗歌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于天气干旱的热切关注以及对甘霖降临的期待。全诗情感深沉,体现了作者关爱民生、关心自然的态度。
首联“占云日日问何如”,“占云”即观察天象之意,表明作者每天都在观察云层变化,期待着降雨的出现。“何如”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接下来的“物意焦卷重可吁”,形象地描绘了由于干旱导致的草木枯萎、庄稼无收的景象,表达了对受灾民众深深的同情和关怀。
颔联“微洒人皆忧未济”,描述了天空偶尔降下的小雨不足以缓解旱情,反而增加了人们的忧虑。“积诚我自愧中孚”则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未能为受灾百姓做更多事的愧疚之情。这里提到的“中孚”,是《周易》中的一个卦名,意为诚实无欺。
颈联“滂沱幸已符先兆”,描述了期盼已久的滂沱大雨终于降临,印证了之前的预兆。“䆉䅉行看获上腴”,则表达了对丰收的乐观预期。这里的“稏”是指水稻,而“上腴”则是肥沃的土地。
尾联“此事相关情正切”,表示关注农事、关切百姓生活是国家大事,与每个人的感情息息相关。最后两句“吾侪初岂事夸谀”,则表达了作者对同道中人真诚对待民生问题、不搞浮夸吹嘘的肯定与赞扬。
总之,整首诗通过对久旱得雨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民生问题的关心和对国家治理的期许。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人道关怀和悲悯之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张教雨诗》是宋代诗人牟巘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后期,也就是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历史上的南宋时期正面临着北方金国的军事威胁和内部政治腐败等问题。
在这个特殊时期,牟巘作为一位文人,对于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深感忧虑。他在诗中写道:“夜半风声急,江头月影沉。那知连夜雨,不是洗兵霖。”这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和对民生困苦的关注。
此外,牟巘还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友人张教雨的思念之情。他写道:“故人书信断,空望北堂砧。独有苍茫梦,还家绕树林。”这反映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以及他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总的来说,《和张教雨诗》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