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
漠漠春阴未肯晴,空阶滴点到平明。
应知不入笙歌耳,来作愁人枕畔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阴暗的天气迟迟不肯放晴,一滴滴雨水滴落在台阶上直到天明。
应该知道这种声音听不到华丽的笙歌里,只能作为忧愁之人枕边的声响。
去完善
释义
1. 漠漠: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昏暗不明。
2. 春阴:春天的阴天。
3. 空阶:空的台阶;这里指没有人的台阶。
4. 滴点:雨滴。
5.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6. 应知:应该知道。
7. 不入笙歌耳:不听那些音乐之声。
8. 愁人:忧愁的人。
去完善
赏析
《夜雨》是南宋诗人吴锡畴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细雨的情景,表达出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哀愁。
首句“漠漠春阴未肯晴”中的“漠漠”形容天空阴沉、昏暗的景象,与春雨中的“春阴”相呼应,展现出生动而具有层次感的画面。这句诗暗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并不明朗,反映出他内心抑郁的情绪。
次句“空阶滴点到平明”描述了雨滴从屋檐滴落的景象。夜深人静之时,滴答的雨声显得格外清晰。同时,“空阶滴点”也表现了诗人独自一人,无人相伴的心境。
第三句“应知不入笙歌耳”暗示了诗人身处的环境并非欢快热闹的场合,而是孤寂落寞的氛围。这句诗反映出诗人渴望解脱心中忧愁的心情,却找不到排遣的方式。
最后一句“来作愁人枕畔声”中,诗人将笔触直指自己的心境。虽然周围的夜色寂静,但唯有雨滴的声音陪伴着他,成为了他的情感寄托。这体现出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以及对于他人理解无法企及的无奈。
综上所述,《夜雨》以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阴雨连绵的夜晚,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现实的无奈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夜雨》是南宋诗人吴锡畴所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正值南宋晚期。这个时期,国家政治腐败,金兵不断侵扰边疆,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吴锡畴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深感忧虑。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因此将情感寄托在诗歌创作上。
夜雨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寂静的雨夜里独坐书房,倾听雨水滴答声的情景。通过描绘雨滴、松竹、窗棂等物象,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忧伤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去完善